第74章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 2)

加入书签

为了方便匠人们出入,还专门开了一座堡门,修了一条小路通上堡东的大道……在所有匠人民居的中间,也是道路的尽头,几十座工棚的最北头,现在正放着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最少对胶东人来说,这个东西是十分罕见的。

“大人,这是按你的吩咐打造的,和图样上的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林重贵红光满面,高兴的满脸放光,指着那个十几米长的物事笑道:“咱们虽没打过,不过这里有最好的铁匠和木匠,皮匠老张也是一把好手,七凑八想,居然是真的成了!”

“不错,不错!”

张守仁也是十分高兴,看着眼前的物什,大声笑道:“明天大家一起出把子力气,把这翻车给我装在那个大池子边上!”

那个大池子就是蒸发池,有设计精巧的进水和出水口,但为了维持标准水量,就需要人力来调节。

在现代化的盐场里,这种事就有电动的水泵来解决,现在当然不可能有这种东西,不过这也不是解决不了的难题,用大型的水车就可以了。

说来也是奇怪,在陕北,山西,在山东,很多北方缺水的地方反而是没有象样的水利工程。最近这几十年是小冰河时期,北方在历史记录里几乎是年年大旱,之所以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灾和**确实得各占一半的原因。

但吊诡的就是北方旱成这样,也没有象样的水利工程,官府不组织,老百姓自己也很难自救,特别是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如引水渠或大型水车,或是打深水井。

这样的事如何做了,可能就会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流民,又或是根本就没有农民起义了。

但以张守仁的观察来看,指望明朝政府做这样的事,还不如指望老天下雨更为妥当一些啊。

眼前的这个翻车就是南方水车的扩大版,浆叶阔大,踩踏方便,引水流量应该足够盐池调节所需。

除了最心腹的一批人,这个技术上的要点他是不打算透露的。最少,要在他掌握相当强的权势和力量之后,才会考虑到推广晒盐法来解决天下人吃盐的问题。

现在就推广,只会便宜一群盐狗子,普通的百姓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

“明日安装这具水车,然后调集人手,除了铸炮的人之外,继续打造这些水车,凡参与做事的,每天供给鱼肉米面,按月每人领二两银,老林,你和几个老手匠人,每月支领五两,到年底了,再给你赏红包!”

丢下一句叫所有匠人热血沸腾的话,张守仁也是心满意足的离开。

回到家中,张守仁叫老张贵点亮油灯,研磨好墨水,然后借着油灯的微光,开始费力的书写着一封“八行”书信。

对一个武将来说,他的字未免有点太好了些。

明朝人在纸张上的使用是肯定不如后世的,虽然有后世没有的自然资源,比如浮山这里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这在后来的青岛市区是肯定看不到的,但只有自然资源没有工业产出,纸张缺少也是不可避免。所以在此时都有一些敬惜字纸的故事和箴言之类,一般的读书人从启蒙到读书有成,真正能下笔书写的字纸并不多,更多的人是在沙盘上练字,能用好墨好笔书写大字的机会并不多。

张守仁从小学时起练字,然后报兴趣班,一直到成人后都没有把毛笔字彻底放下,虽然字是很呆板的颜体字,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不过不太苛求的话,他的字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上等了。

在灯下书写的时候,他刻意把字写的稍差一些,间距也拉开来一些,用力也重了一点,等写完之后,他在灯下把纸张举高,借着昏黄的光仔细浏览了一下。

“嗯,还是蛮不错的嘛!”

这张纸上布满了杀气腾腾的大字,象极了心胸开阔的武人,瞧着有力有些霸气,但也不是特别的张扬,倒是十分适合他现在的身份。<>

“张贵,老张贵!”

小心翼翼的吹干了纸张后,张守仁取来封套,打算把信封好,然后便是放声叫喊着张贵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