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遭遇(1 / 2)
就在雨水下来的时候,登州市民自然是选择了躲避。在沿途街市上反正有不少铺子,人也少,躲雨的地方是现成的,稀稀拉拉的人群很容易的就躲了起来。
原本以为这些大兵也会躲雨,反正守纪律的官兵大伙儿可是一回没见过。雨一落,先是将领会躲雨,然后官兵也不傻。
躲雨的同时,骚扰一下沿街的商铺民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一见过兵,沿途的生意买卖人和居民就是头大如斗,一见落雨,各人更是面无人色。
人家来躲雨不能闭门不纳,不然的话首先是自己不近人情,但一接纳,事情就来了。骚扰女眷是肯定的,顺手牵羊,弄走一点值得拿的东西,也是常有的事。
稍有不满,可能会被打的在泥水地里满地打滚,牙齿飞的到处都是。
告诉他们上官,人家理也不理。
到府县衙门告状,府县官哪里能管官兵?除非去告兵备道。
不过兵备道刘大人不就是因为管了乱兵,杀了几个,现在弄的被登州总兵派人围着?
这种乱世,老百姓早就认了倒霉,乱世人不如犬,就是这个道理。
只盼着乱世能早些儿过去就好了……
但是眼前这队兵,不知道是什么来头,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练出来的。大雨如注,这些兵仍然是整整齐齐的三人一排,刀枪仍然扛在肩膀上,纹乱不乱。
整个军阵,好似一个整体,就如同是铜打铁铸的一般!
雨水是沿着笠帽,枪尖,红缨,沿着人的脸,人的肩膀,身体,一路下落,一直到被军靴踩在脚底为止。
议论的登州人大约不知道,此事张守仁也是发表过看法。
他对亲丁训话时,一则是推崇戚少保带兵确实有一套,第二条,便是对亲丁直言。
他的兵,不要说下雨,没有他的命令,就是下冰雹,龙卷风,当然,如果有刀子下也可以算上下刀子。
没有命令,就是下刀子也得老老实实的挺着!
军人就是得有这根骨,没有这根硬骨头,没有听令行事的自觉,没有把命令比性命还重要的认识,这碗饭,就不要端起来!
用他的一句话便是,就算是死,也得站直了,挺着死!
这些话,对亲丁们的触动当然很大,也是使得亲丁们明白,在军法纪律方面,张守仁是一点情面和商量的余地也不讲的。
当然,张守仁说这话也是有底气的。
普通的明军将领管不住下头,倒不是完全不想管,有的将领,也确实想管。
管住了,军队就有战斗力,自己就能立功得奖,这道理不是蠢的不可救药的人也懂得。
但军饷不足额,一年十二个月,军饷就发三个月或是半年,军士能不鼓噪,能不自己想办法抢一点吗?
这种前提下,你还硬要讲军法,哪怕钢刀再快,你能把部下全杀光吗?
真要这样杀人,恐怕军心尽失,被杀的就是自己了!
张守仁能管,是因为他的军饷足,部下说是卫所,但也可以说是家丁,亲军。一切开销全是他自己,亲丁们的军饷也是按月足额发,福利待遇也是第一等的。
这样一来,谁也不敢有违他的命令,因为被开革的话,后果太过严重了。<>
时间久了,服从就渐渐深入到每个人骨子里头,就算没有军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张守仁都自信这些亲丁会毫无保留的服从自己的命令!
……
……
在登州城中,在磅礴而下的大雨中,也是出现了一副奇景。
在城西,有一支六百余人的队伍在雨中毫无困难和滞碍的前行着。尽管每个人都被淋成了落汤鸡,但每个人都是抿着嘴,一声不吭,只是继续默默前行,没有半句抱怨的话语。
枪尖闪着寒光,队伍仍然整齐,纵队鱼贯而行,犹如一支移动着的红色和银色夹杂的巨蟒。
而在城东,却是有三千余人,扛着百多面大旗,被一通雨水浇的乱七八糟,将官们躲在人家屋子里,大马金刀的坐着,嘴里还在骂骂咧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