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巨额利益(1 / 2)
大明崇祯十一年六月十一
打从五月初第一个盐池,也就是张家堡的盐池出盐后始,灵山和浮山的四个盐池陆续建成,有大有小,出盐量也是有多有少,不过到了六月初的时候,盐池全部修筑完毕后,钟显带人统算过一次,全部五个盐池,耗工是三万七千多两银子,用工是三百一十七人,月耗维持费是一千出头的银子,而全部五个盐池整月的出盐量,则是维持在二十万斤到二十五万斤左右的产量。
也就是说,一年的产量和张守仁估算的三百万斤的数字,相差毫厘,基本上这个数字已经能完全满足包括利丰行在内的胶东一带所有合作商行的需要。
听到消息后,除了利丰行先放了五万银子在这里当订钱,三好行,和丰行,乐丰行,好几家莱州和青州一带的商行都是闻讯赶来,有好几家是东主直接过来,包括利丰的秦东主在内,五月中旬前后,这些商行的东主都是齐聚到浮山这个小小的军堡里头,只要来了,就不是空手,或多或少的放下自己商行能挪动出来的银子才走。
秦东主的利丰行先放了五万,东主来了,又是放下八万。
做为一个家底不会超过百万的中等商行,这一次也是算是下了血本,要搏一个重注了。
其余几家商行,也是竭尽全力,三万到五万不等,加上利丰的十三万,就半个月时间,张守仁到手的银子就超过了三十万两!
这个数字,把包括林文远和钟显在内的张守仁的所有部下,都是惊的一翻好几个跟头!
这钱还只能算是订银,三百万斤,一百五十万石,按张守仁的打算,他的出价一律是一两五钱银,至于分销商卖二两或是二两多都各随其便,毕竟有的地方距海近,盐价低些,有的地方距离海远,可以稍高,但总价是规定不准超过三两……张守仁是要发财,但并不是要把老百姓都吓跑。
再好的盐,超过了百姓可接受的价格,就必定会被市场淘汰。因为在明朝为地方官不仅要应付上司,还要应酬过往同僚,再加上敷衍地方士绅,每天迎来送往的开销和耗费的精力就很大了,要是在偏远地方,财用不足,想做事没有钱,在富裕地方,光是每天额外耗费的精力就很可观,根本没有心气来折腾了。
在江南、河南、山东这些地方为官,尤其是如此。一路上官来官往,招待不休,地方士绅势力大,敷衍不好,这官就当不下去。
士绅权重,有时候为官三年,根本就是被这些地方上的豪强牵着鼻子走,地方官根本就是牵线木偶,这样的情形下,能有什么作为?
所以历来只有逆天级的强人,一边能摆平士绅,应付同僚,一边还能搞到财力物力,来做兴修水利沟渠的民生工程,同时还不扰民,不给胥吏扰民盘剥的机会……大明这二百多年下来,能有这般做为的人,应该都已经青史留名了。
象张守仁这样,除了修成军堡,连海防一并重修一次,还修了四五条道路,栽种了树木,加上顺道修了几条河流沟渠,安装了几十台水车,打了十几眼井……反正是堡中人手用不完,银钱也有的是,为了不闲置人手,也让堡中的劳力有赚钱的地方,所以浮山所这里的工程是一个接一个的修,一个刚完,另外一个就开始,修工程,给百姓修房舍,造院子,修卫生设施,不仅是明沟暗渠,连厕所澡堂子都是顺道修了……整个浮山所只要是张守仁方便调动,或是拿钱能雇佣到的人手,基本上都被他用完了。
就是这样拿银子砸,连同准备期加在一起,半年的功夫,整个浮山所南边一半多的地方,也就是以张守仁的百户堡为核心,方圆十几里内,旧貌换新颜,几乎是换了一副新天地!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