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乌龙(1 / 2)
杨嗣昌的职掌就是兵部,所以说起来也是理直气壮,当然,他此时太过激动,以为是反击成功,看到薛国观脸上神情怪异时还洋洋自得,自是没有去看别的同僚的脸色。
刘宇亮一张老脸都涨的通红,嘴里含着的半杯茶水也是好险喷出来。
别外两个阁老都是很辛苦忍笑的样子,害怕杨嗣昌看到,都是趴在桌子上假装看公文,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
薛国观已经确实是杨嗣昌自己摆了大乌龙,当下心中好笑,脸上却故意带了几分愤然的样子,只向着杨嗣昌道:“修几个墩堡,练数百兵丁,如何能与卢九台总督宣大镇,练数万精锐,增收粮食二十万石可比?老先生,学生此言,以为然否?”
在明朝,斩首军功当然是最大,然后就是和粮食或是修筑防御有关。
因为在明初时,明太祖洋洋自得的事情就是卫所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一米。
其实还不止如此,按明初规矩,卫所是要每年上交物资的。
大头当然是粮食,于是在明朝当兵,不仅要持戈卫戍国家,随时预备征调出兵,闲时还得种地,并且种的产出,大头还要交给国家。
然后还有军官们的压迫和欺凌等等,在明初时,军户就很困苦,永乐年间,军户就已经开始逃亡。
等到了明中期时,卫所不仅不会交粮,还需要国家补贴了。
明太祖设计的这一套军制和财制,当然也就宣告完全的失败。卫所不再具有保家卫国的功能,同时还要国家补贴,而国家的财政要拿出大半来养兵,当然,是拿银子招募的营兵才管用。
到了崇祯年间,卫所能自给自足,就算是阿迷陀佛,要是能上交粮食,那简直就是奇迹。
象卢象升总督宣大,爬犁卫所田地,督促生产,结果一年之间,宣大镇增收二十万石军粮,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奇迹。
这件事,薛国观还是准备暗中不动声色的办了,免得杨嗣昌与自己顶牛,黄了事情。
谁料此人刚入阁不久,对很多事情没搞清楚状况就胡乱作为,今天的事,杨嗣昌是自己摆了自己一道,闹了大乌龙出来。
张守仁这个小小武职官当然是攀不上阁老,他与薛国观的暗中联络,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刘景曜这个兵备道已经拜了薛国观的门,正式算是薛党的外围成员,刘景曜向来不党附任何人,能有这样的表态,还是张守仁苦劝的结果,算是十分不容易了。
这个消息,京师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身为内阁阁老要是不知道,那就是说不过去了。
而且,刘景曜提升为登莱巡抚的任命已经由崇祯拍板决定,并且内阁也副署过了,旨意已经正式下发,已经往登州去了。
与此同时,登州的调整还是在进行中,丘磊这个山东镇总兵不必再猫在登州了,他的主力,将会被调到济南和德州一带驻扎,登州这里,朝廷的意思是编成十二营的水师营和城守营,人数大约是在万余左右,由登莱巡抚直接节制,下头设一个副将和两个参将统领,这些兵马,震慑登莱,威胁对面的旅顺和皮岛等原东江镇诸岛,也是足够了。
要说大明这边去主动进攻,反正朝野之间,暂时是没有人有这种逆天的打算。
刘景曜的登莱巡抚这么轻易到手,除了薛国观的背景外,朝廷对山东驻军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前山东两抚,山东巡抚负责济南德州和济宁、临清一带,也就是漕运的运转就可以了,而登莱巡抚,则是支应辽东战场,供应粮道,支援东江,并且算是东江镇的后劲,随时可能会奉命前往辽东战场做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