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肉和蛋(1 / 2)
高强度的训练,必须补充营养。所以肉食不仅是口感味道问题,还是必须的营养来源。但这年代的养殖业就是个人养殖,农家小户散养为主,周期长,动物也瘦,当然,味道是不用说的。
后世是饲料催养,半年就能养出超过二百斤的大肥猪出来。
现在却是圈养散养,吃的食物也是以猪草和剩饭粮食为主,这样的猪周期长,肉紧而鲜,论口感是把后世的猪甩出十几条街去,但斤重也是差的远了。
除非有意外,不然的话,百来斤重就是到底了。
牛和羊这样的大牲口,都是如此。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明朝虽不是厉行禁止,但杀牛在舆论上会受到谴责,而且牛肉也不怎么好买。毕竟耕地里头需要的牛的数量极多,而现有的牛远远不能满足耕地所需,市场上的牛肉,除了少数是偷杀的壮牛,大半就是病弱将死的老牛,不能劳作了,才拿来杀了卖肉。
羊倒是没有这种顾忌,不过当时知道放羊的人也是不多,特别是汉人为主的居住区域。
鸡是后世肉食的主要来源,不过这个年头并不是家家养鸡,特别是养鸡也只是一小群,绝没有人家会大规模大量的养鸡。
除了不好伺候,就是害怕鸡瘟。
一场鸡瘟,辛苦就白费了,本钱都收不回来也不奇怪。鸭和鹅要好一些,不过浮山附近放养的也不算多,数量远不够军中所需。
这些百姓养的牲口动物都是有一定的数字,是几百年下来,百姓根据附近居民的数字,有购买力人群的数字来约定俗成着蓄养的规模。原本浮山营出现之前,沿海的军户是很少吃肉,连自己打的鱼都很少吃,大半卖了去换钱以备不时之需,更加不要提吃肉了。
只有逢年过节时,军户才会少买一点肉来打牙祭,不过在年节时,宰杀动物的数字正好也增加了,是一个双方都上扬的曲线图表。
江南的大商和晋商,就是有这种困惑,而朝廷缺钱,那是另外一码子事,和普通的商人大户的情形是完全不同。
下一步该如何走,在目前为止,走的顺风顺水,智珠在握的张守仁,也是有点疑惑,甚至是困惑了。
“好了,你们男人家说起来就没有个完。”
天不知不觉间已经黑透了,家家户户都是掌起了灯火。
相比较而言,浮山这边堡中的军户人家,过的日子已经比以前都是强上一百倍。在这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有饭香和菜香。
张守仁把这附近几个县和州的肉买来七成,除了供应军队,军户们也是家家有份,是大福利政策的一种。
只要在工程上或是盐池里效力,隔几天就发一次肉食,这就是福利的一种。
至于民户的抱怨,现在是暂且顾不上了……
“好了,吃饭,吃饭!”
林文远答应着妹子,然后在庭院中间点起了两盏灯笼,虽不甚亮,用来吃饭的亮度是足够了。
“你今天运气好,爹爹知道大哥快回来,昨天去海上忙活了一天,瞧,这是烧海螺,这是新鲜的蛤蜊,这是蒸的小黄鱼……还有这海参,得来可不容易……”
既然张守仁不守规矩,林云娘也就不客气了,今天她忙活到现在,最难得的就是一卖葱烧海葱。
这是鲁菜中的名菜,得来确实也很不容易。
林家老爹五十来岁,却是要潜到十几米深的海底,在湍流之中,摸了半天,才得来这一盘海参。<>
虽然每个海边的军户几乎都有这么一手,不过还是十分困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是我托了大哥的福了,来,请大哥满饮这一杯。”
张守仁虽然是满腹心事,不过此时也不便把公务上的事代入进来,等菜摆齐,果然是一桌海鲜,在后世可是价值不菲,这正经的野生海参,还有蒸的十分鲜美可口的小黄鱼,在后世已经是近乎绝迹了。
几口海鲜下肚,张守仁和林文远也是推杯换盏起来,酒过数巡之后,林云娘知道张守仁和大哥还要说事,于是把饼子端上来,叫两人就着菜把肚子填饱再说。
“今晚生受云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