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拜大佛(1 / 2)
魏府酒宴进行正欢,秋风秋雨洒落不停的同时,一队队的即墨营兵也是从即墨县赶了过来,城门天黑不光,打着火把进兵,这种情形自是引起全城轰动,一时间流言四起,传什么的都有。
风声自也是到州衙,消息传来,这一州的核心地带,当然也是最为关注此事的地方。
胶州知州的衙门也是和当时大明天下所有的州衙一样,外边有旗牌,下马石,马凳,鸣冤鼓,大门进来还有一排栅栏,然后就是处理公务的大堂,接着就是仪门,二堂,二堂再往里,就是生活区,住着州老爷秦知州和他的家人。
州中属吏,住在二门两边的公廨,还有州中的吏兵财户等各房所在,大堂是州老爷问案的地方,二堂和这些公房所在,才是这胶州衙门里头真正商议事情,处断公务的地方。
一个地方官,最要紧的就无非是三件事。
原本是刑名占首位,大明的地方官其实就是捕头加法官的角色,日常公务,十件有七件是和各种案子相关,不过只要不出大逆乱lun的案子,地方官就算断错案什么的,也不会对自己的仕途有实质的损害。刑名之下,就是钱粮,在崇祯年间,刑名已经落在钱粮后头了。皇帝对刑名不关心,只问地方官能收取多少钱粮,收不足的,管你断案如神,肯定就是无能之辈,收的齐的或是超征的,自然就是能吏一名。
崇祯早年,多少地方,就是在这种考成法下,地方官拼命横征暴敛,不知逼反多少百姓。
第三件事就是教化,一年考中多少秀才和举人,或是出了什么文化名教上的可圈可点的大事,这种事也是地方官脸上有光,多考中几个,三年一考核时,一个卓异就是跑不掉了。
秦知州在胶州任职多年,三件事都是马马虎虎,刑名他多半交给师爷,或是打下去由县里自己审,要么就是交给宗族调解,自己懒得多事。教化和钱粮,也是唬弄差事。
胶东这地界,虽不太富,好在胜在太平,日常供奉各方神仙也不会少烧他这尊大菩萨,所以日子过的轻省,也就懒得挪动了。”
“东翁见的极是了,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依我之见,府里未必是把刘军门看在眼里,刘军门根基太浅,朝中没有势力,人家未尝不是借着此事,给刘军门一个难堪。”
“唔……”
林师爷这话说的更入骨三分,整件事的脉落就更加清楚,秦知州脸上也露出沉思之色。
张守仁的盐利,现在他拿的好处也是拿到手软,每个月固定分红,早就被拉下水了。
要是这一次张守仁和浮山营吃了亏,对他来说当然也是一个噩耗……不,简直就是噩梦了。
“张国华行事还是不谨哪,手握这么大的重利,不能这么轻易被人抓着把柄。”
“其实也没有什么把握,”林师爷笑着道:“无非就是买粮时得罪了其余各家下去买粮的人,彼此有争吵推搡什么的,在这些士绅嘴里一说,就成了扰民滋事,骚扰地方。他们妙笔生花,什么事编不出来。要紧的还是看大家上头的势力,看是谁更强一些。”
“张国华是攀附刘军门起家,虽有小聪明,但后台么……老夫也不清楚了。”
林文远在京师打通关节的事,地方上很少有人知道,只当是刘景曜走了狗屎运,连带提拔了张守仁也风光。
内情如何,连秦知州这个正印地方官都不是很清楚。
这其中还有杨嗣昌自摆乌龙,知道的人不好说,怕得罪杨嗣昌,杨嗣昌自己更不会说这等叫他脸上无光的事,所以张守仁的越次提拔,在地方上已经是一个迷题。
“其实事情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是简单。”
见东主没有什么办法,又在心疼可能会飞走的银子,林师爷微微一笑,开始献计献策。<>
“快说,快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