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井(1 / 2)
陈公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提问,而是看着不远处田埂中间的挖开的深洞,以及一边的配件,良久之后,才沉吟着道:“张大人,这些打出来的大洞,怕也是井吧?而且不是那种轱辘把的浅水井,看这驾式,你是要打六七丈深的深井……这个就不知道是为什么了?”
在后世,怕是人家要答他:“你横竖都是二,这么弄法不是打井,难道是挖盗洞?尊驾怕是鬼吹灯看多了。”
但在这年头,上来直接就是问这话的,还是三个字:大行家。
这洞刚挖的时候,四乡八里的老百姓来瞧热闹的很是不少,但看归看,还真没几个人看出这是打井来。
说来还是一件悲哀的事,中国人其实在西周时就会打井灌溉了,但这方面的进步一直有限,就是打提井或是轱辘把的摇井,水层浅,味道苦,浅层地下水,容易干涸。
象张守仁这样,一打三十米深左右,想用以前的老法子来取水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奇怪,不知道打这么深的洞做什么。
这陈公子能看出来是深水井,而且深知其中道理,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难得的大行家。
到这时,张守仁对他的身份简直是好奇到极处。
明朝读书人,有几个象这样懂得杂学的?能弄清赵匡胤是谁对他们就算不错了……懂打井,知道兰州井的来历,这说明眼前这人不仅懂八股,于经济之道,也是浸此道有年矣。
既然是个懂行的,张守仁的态度就更好了,不过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地上的一个物件取在手中,然后举在陈公子面前,接着才道:“七丈以上的水深,是地下深水层,不易枯竭。用此物来取水,你看,摇把上下压动,并不费力,这里是活动的,如同风箱一般来回的拉动,只是风箱是取风,这个手压井却是取水用的。一个壮汉,这么劳动一天,几亩地的水就够了。虽然辛苦,不过比起收成无着来,还是要强不是?”
“是,要强,要强!”
虽然在刚刚已经讨论过张守仁的举措,但此时李老掌柜还是神色激动,脸上是十分赞赏的神色。
不管在多有钱的地界,粮食才是根本。
哪怕是几百年之后,看着人类都能上火星了,粮食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根本性难题,物质高度发达的时候,每年被饿死的人仍是很多。
真正的杰出之士,就是要抓最根本的东西,张守仁穿越一年,算是找着最重要的关键之处了。
“大人的心思,是很好的……”
看着张守仁在眼前侃侃而言,适才提起“张大人”还是微带嘲讽之意的陈公子,一时也是默然。良久之后,才是用很诚挚的语气向着张守仁道:“不过山东这里的地,和南方不同,不是解决缺水就行的。”
“愿闻其详?”
“缺水,缺乏良种,耕地下田为多,就是土性不好,没力。百姓耕作,也是缺乏深耕细作的经验……当然,这都是其次,要紧的就是,地不好。没地气,没劲,还有盐缄地,空气湿润,容易出虫害。嗯,最关键的是没肥力,这一点,我想大人也知道吧?”
“嗯,我知道的。”
张守仁当然是知道的,山东的地,一直到后世很久都是只种旱作物,比如玉米高粱和麦子,水稻就很少。
地力不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象湖广一样,一年稻米两熟甚至三熟,此外还能种值麦子等高产作物,地力够,产量高,湖北一亩最高的亩产达到六石以上,江南一带,平均的亩产是三四石左右。
在山东,两石的地就是中田,三四石就是近水易灌溉的上田,一亩地收一石一石半的,才是最普通的旱田。<>
浮山军户手中留着的田地,大半都是这种低产的旱地。
缺水,多虫,少雨,缺肥,这是不可解决的大麻烦。陈公子的意思也简单,抽水上来固然是解决了缺水的麻烦,但地力问题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