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得贤(1 / 2)
生态圈这个概念,在场的人怕是谁也没听说过,但不妨碍陈公子继续打听详细的情形。
张守仁有心要拉拢他,也不隐瞒,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事实上在现在,有些地方也是有小型的生态圈的做法。
比如西南的一些夷人,水稻田里养鲤鱼,一则除虫,二来收获时多一些收成,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样的事,只是一两件的集合,而张守仁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大型的生态圈。
水车翻水,手压井,牧畜井,这是解决水利难题。
挖大量的池塘,养鱼,这是为了蓄积水力和解决肥料的难题。鸡粪用来喂鱼,同时还能肥塘,积累肥力很足的肥泥,又是一举两得。
放养的鸡鸭可以除虫,羊能去除杂草,同时它们的粪便也可以用在地里和池塘,也是整个生态圈的一部份。
当然,这些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复杂。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整个生态圈都有崩溃的危险。
如果张守仁只是想得到普通的田地和收成,他就不会冒这种险。
解决了灌溉不足的麻烦,再精耕细作,多配牧畜,产量最少加三五成上去。甚至翻一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亩产一石半和亩产两石三石,解决不了大问题。
这么兴师动众的屯田,也不是为了这么一点收益。如果现在按张守仁的生态圈的法子来搞,一亩产量,平均四石,高产六石,一点问题也没有。
还有一条好处,水蓄积的足够了,可以种值稻米。
这样的方法方式,肯定比农民自己种一小块地要先进的多,对土地潜能的利用,也是更加容易发挥。
这些大农庄,以雇佣的农民劳动,从垦辟,到种值,管理,如何投放市场,如何利用空间,如何种值更迎合市场的作物,都是有专人精心研究,最终做出决断,然后所有人按决断进行巧妙的耕作,最终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万历年间,有一个叫潘允瑞的地主,他拥有两千亩土地,他也是使用雇工的形式经营,种值的作物品种十分多样,包括稻米,麦子、豆、菜子、棉花、蔬菜等等,这些是常规的农作物,同时他还种值西瓜,枣子、桃、柿子、樱桃、桔、李、梅等果品,还有桂花,梅花、牡丹、蔷薇、竹子、松、柏、冬青、桧、棕榈等花木。
这种种值方法的好处,并不是张守仁自己的独特发明,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一样,大庄园主开始雇佣工人,大量兼并土地。
这样做法,对农业革命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大量的失地农民只能进城当工人,这也使得同时期的欧洲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工业发展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开始研制相应的机器工具,珍妮机已经出现了,牛顿即将出世,西方已经有蒸汽机的概念,不到百年之后,蒸汽机已经开始运用在欧洲的矿区,用来带动转轮和升降机,并用来抽水,等蒸汽机用在纺织工业之后,整个西方就真正进入了蒸汽机时代,真正带动了工业革命。
象中国这样,仍然是以小块土地为主的小农经济,固然维护着华夏文明不断绝,但想摆脱桎梏,真正腾飞,凭自身的力量是办不到的。
小农经济产生的保守的儒家文明,对科技和技术的发展是根本持否定态度,没有科技就没有工业革命的基础,没有大量的失地农民参与,工业腾飞也无从谈起。
况且在中国,大量农民就意味着一件事:革命。
张守仁现在做的,对华夏文明来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