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送行(1 / 2)
在队伍最前头,是一个骑在马上的壮汉持旗开路,身后是大股大股的整齐行进的浮山军人,所有的长枪都扛在肩头,整齐的枪尖下是红缨在摇摆着,一眼看过去,就是一柄柄的长枪,整齐摆动的胳膊,还有红缨似海。
上蓝下红的行军常服也是十分漂亮,这种绚丽的色彩给了官道两边密密麻麻站着欢送浮山军的民众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看到浮山军过来,到处都响起鞭炮的炸响,然后就是锣鼓齐鸣,喇叭声也欢快的响起来。
老人们聚集在一起,都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老者,在这个年头,活到五十就已经称老人,因为五十的人孙子可能都快成家立业了,到六十花甲年的普通百姓,真是凤毛麟角了,到七十以上八十以上的,已经能和朝廷申请下发拐杖等物品,到九十以上,朝廷就会赐给一些县丞一类的名誉官爵了。
后人讥刺这是活的老就能当官,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老也意味着家族茂盛,后人繁多,在地方上说话有人听,所以朝廷给予一定的尊重,也是份所应当。
此时老人们聚集在一起,全是颤颤巍巍的模样,双手都是捧着粗劣的陶碗,双手捧着,在路边跪下,等候张守仁经过。
“这怎么敢当!”
见这样的情形,张守仁自然是连忙跳下马来,先将一群老人扶起来,然后接过酒碗,看也不看,仰起脖子就喝了下去。
这一下自是一饮而尽,四周便是响起爆雷般的喝彩声来。
这样的情形,张守仁当然是十分的感动,双眼也有点微微湿润起来。这些百姓,全部是自发而来,若不是他的威望和军报一直宣传的结果,当不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
现在各处百姓,畏惧官兵比畏惧流贼响马还要厉害,官兵出征,先刮一层地皮,沿途又是抢又是烧的,各地官府借供应军粮军需的名义再刮几层地皮,所以百姓恨兵而不恨贼。
送到这里,也算是秦知州很讲交情了。在他身边是胶州城中的大士绅,最不济也是个举人的身份,同知李老爷和通判陈子龙都是冠带整齐,穿的特别隆重。只是打扮上有一些狼狈的迹象,显然是赶来的时间特别紧张,所以各人穿戴时都是十分慌乱。
“叫我怎么说好呢?”
秦大老爷和张守仁已经熟到不能再熟,秦知州的任命早下来了,不过这时代的官员交卸并不着急,可以自己从容的决定交代时间,只要不拖的太久就可以了。交卸前最要紧的是帐目要清楚,帐面的物资和官府库存的物资必须相符,不符的就是亏空,有的地方官交卸时亏空太多,洞太深,后来者不肯跳,扯皮扯上一阵子的多了去了,最终离任者就得掏点钱出来,接任者也得做一些让步……反正不能彻底撕破脸皮,不然上头的官会觉得两边都是麻烦精,以后官场的路就难行了。
秦知州不仅没有亏官,还很厚道的给接任者留下了几千银子的公费银子。明朝是不仅官员俸禄低,公使钱也少的令人发指的一个朝代。之所以有火耗一两加三分或是加到几钱的奇葩事情,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在火耗上发财,或是朝廷明知如此而不管不顾,实在是火耗银子其实不仅仅是官员拿回家,其实是相当一部份火耗银子是拿来当地方上的办公经费和公使钱来着。
但这种银子收的少了,没甚用处,修条路的银子是不要想了,修个衙门也不是自己家的,不值当,收的多了,百姓会有很大怨气,名声太坏。这其中有一个度要拿捏好,不过拿捏的再好,一般的官员十个有九个是亏空的。
亏的反正是公帐银子,后来者也会亏下去,只要不太过份,一任接一任的就这么敷衍下来就是了。秦知州的大方是仰赖张守仁的大方,胶州地方的公使银子现在直接归浮山营务处下头开销支取,地方公益,包括学宫的维护什么的必须的银子,都是打浮山帐上开支。加上给秦知州个人的好处,每个月都是不小的数目。
这么一弄,胶州帐上的公使钱月月有盈余,到现在汇集成了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使得接任的原即墨陈知县十满意,双方十分愉快,已经约定了年后破五后就彼此交卸接任,秦大老爷去莱州府城,陈知县则入主胶州。<>
当然,他们彼此心里也是明白,说是这么说,其实也就是换个地方给张守仁打下手做掩护,胶莱地方,已经全是张守仁掌握之中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