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零八章 坏消息(1 / 2)

加入书签

“皇上?”一个奴媚刻骨的声音响了起来,惊醒了正在打盹的崇祯。

三十还不到的年轻人,在后世还是标准的小青年,没准还没结婚,甚至还在读书,没心没肺的玩闹,但崇祯却是御极天下,统治这个亿兆人口的庞大帝国已经十一年,而且马上就要跨入第十二个年头了。

当即位时的雄心壮志也是不知道哪儿去了。

即位之初,他决心一反祖、父、兄的颓废和好色,也要洗涮因为贪财好货在天下弄出来的坏名声,更不要怠政懒惰,把国政交给那些没卵子的太监……太监信不过,厂卫害人,这是当时十来岁的信王在心中最为坚定的信念。

所以一为君皇,先诛除魏忠贤,然后就是撤回各地的监军太监和矿监、税监,放弃海税商税茶税等诸多税种,一时间,“英主”和“刚毅”之说甚嚣尘上,大明指日就可中兴的说法更是无人不传,也是无人不信。

崇祯自己也是踌躇满志,十分自信,治国之初,罢弃奸邪,任用的阁臣和大臣几乎都是东林正臣,自己又十分勤政,国事从不留中,奏折也不叫司礼批红,全部自己亲自来批,凡事亲力亲为,并且祭祀天地等仪式也从不马虎,畏天怀德以感悟天心……所有圣君应做的,能做的,该做的,他是一样不拉都做了。

结果如何?

先是高迎祥张献忠等大股大股的流民起反,一路从西北起来,很快就杀出西北,祸害了半个中国!

接着又是崇祯二年,女真人不满足于在辽东关外逞雄,超过边墙,开始深入大明内地,而各路勤王兵马畏惧不敢战,关宁兵耗国家巨资,结果一无用处,最后清兵退出关外时,在遵化等地明军每天相隔几十里跟随,号称在“追击”,结果清军最后留下大量木牌,上书“明将免送”这四个大字,可算是丢尽了祖宗和他这个大明皇帝的脸。

国事就是这样,江河日下,天灾仍然不断,战乱是一年接着一年,闹的越来越大,一直到凤阳皇陵都被流贼一把火给烧了,从来明朝虽然有起义造反的百姓,但敢于攻打中都并且烧掉皇陵的悍贼,这还是头一回。

在崇祯十一年底的时候,这个年轻的皇帝没有一天好好休息过,流贼在今年遭遇了几次大的失败,这让崇祯看到天下有恢复太平的希望,但东虏的入关再次粉碎了他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心中十分明白,东虏虽然不是流贼,暂且不会威胁他的天下,但这一次穿州破县,打下的城池有好几十个,被屠杀的人民已经超过百万人之多,到处都是鲜血,到处都是破败的家园,百姓想要恢复元气,重新交粮纳税还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一下子就失去这么大的可收税的地方已经够倒霉了,事后还得重修城池,恢复交通和驿传,稍加抚恤一下百姓……随便弄弄,就是大笔的花销。

战争之痛,比天灾要更猛烈,为祸更烈,持续更久,对天灾,崇祯无可奈何,对这种迅猛激烈的**,更是只能瞪眼瞧着。

他对军事的布置,经常出自深宫中的胡思乱想,或是一拍脑袋。

他既不明白前方将帅的能力和作用,对军队的数量,机动力,粮饷保证,地形地利,都是一无所知。

每次部署做战,都是想当然,凭幻想就想得到胜利。

每一次关键的战役,崇祯都是做出了最愚蠢和最坏的部署。

这一次的迎击东虏的大战,从开始就是首鼠两端,根本没有决疑定计。

勤王兵马大至,卢象升以兵部尚书的职务代宣大总督,在昌平集结兵马,打算汇集优势骑兵给清兵狠狠来一下子。

他是知道清军内情的人,清军确实凶狠,战斗力强,有经验的王公贝勒是天然的优良将帅,还有大量的优秀的中低层的将领和最勇武善战士气高昂并拥有丰富实战验的士兵……但这并不代表清军不可战胜,这支军队十分精干,毛病也在于太精干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