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党争(1 / 2)

加入书签

“好,你们好,今日之事,本官会上报给阁老的。”

这个职方司主事确实是杨嗣昌的心腹,兵部就是杨嗣昌的地盘,哪怕就是他任东阁大学士,专于阁务,尚书一职交卸之后,也是推荐了陈新甲继任,陈新甲是杨嗣昌引入举荐,视他为举主,在大明,举荐人是要有连带责任的,保荐封疆和朝中大臣,一旦出了漏子,举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与师生关系相差不多,所以杨嗣昌虽然不任大司马一职,但兵部向来是他的一亩三分地,这种关系,一直到他在沙市上吊之后,陈新甲因议事一事暴光被崇祯当了替罪羊杀掉之后,这才终止。

此时这个主事一心为了杨阁老的事来找麻烦,也是有报效上官,以图上进之心,而他也认了出来,现在说话讥讽自己和杨阁老的,或多或少,都是和薛首辅有关……前任首辅刘亮宇因为自请视师督战一事前后矛盾,已经被崇祯下令去职,现在薛国观已经是内阁首辅,首辅有直接的票拟权,位高权重,地位超然,朝中势力自然也水涨船高,眼前这伙,明显都是老薛座下打手了。

人家人多势众,这个主事也不好再僵持下去,只冷笑连连,拂袖向着那个浮山小军官道:“你家游击此次立功不小,必定要有升赏,等他来到京师,就由你陪同一起到职方司来吧……到时候,本官一定会好好招待你们的。”

说罢,排众而出,气咻咻的去了。

这么一闹,明显是朝中党争的模样,在场官员一个个都是鬼灵精,不敢掺合其中……老薛为人十分率直,敢于揽事,是个强势首辅,一般人不敢得罪。

杨嗣昌杨阁老的心怕是比针鼻大不了多少,也难怪他,父亲是杨鹤,著名的国朝名臣,世家子弟,少年亲贵,成年为官就被皇帝赏识,是坐着火箭一路升上来的,这样的人眼高于顶,对得罪自己的人是一点也容不得的。

在这两位大佬之间受夹板气,那可不是一般的人能顶的住的,当下众官都是作鸟兽散,没一会功夫,就是散的光光。

人群离开的时候,也是有不少人用同情的眼光看一眼那几个报捷的士兵……前方将士获如此大胜,不知道是如何惨烈搏杀的结果,但一入京师,立刻就是遇上这种事,在场的人,也是无不感到心寒。

民间口碑不提,皇宫之中,亦是别有一番景像。

全城轰动之时,守宫门的太监绕过通政司和内阁,直接便是将奏折送到了司礼监之中。掌印太监是王德化,资格极老,威权很重,象曹化淳杜威等辈都要仰其鼻息,王承恩虽是信王府中带出来的,在王德化面前,也是只有小心翼翼,不敢行差踏错。

接到捷报,几个秉笔太监都是喜出望外,但也不敢递进去……这种事,自是要等王德化来了再说。

“见过印公!”

“拜见宗主爷!”

不同身份,也是不同的称呼,王德化接到消息,也是不敢怠慢……司礼的权威,在崇祯年间比起天启年间是弱的多了,今上勤政,不比先帝喜欢把事情交给太监来做,而且先帝仁厚,有什么错处,只要肯拼死认错,多半是轻轻放下,不会往死里整治人,今上却是疑心病重,而且刻忌之余尚且寡恩,不是好伺候的主啊……

这些话,不必多说,搁心里就成,王德化接过报捷奏章,没看几行,两条眉毛都是一直不停的抖动起来了。

等他看完之后,已经是笑不可抑,整个人在屋中不停的走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宗主爷,”一个秉笔太监小心翼翼的问道:“是不是有不对的地方?这要是出了漏子可是了不得啊。”

一听说和东虏打赢了,这已经够稀奇了,还斩首过千,而且九成以上是真鞑子,这个消息,顿时把所有的秉笔太监都雷的外焦里嫩……这消息,太奇幻了些吧?要是不辩明一下就上奏,万一是虚报的,这漏子可就是捅大去了。

这年头,虚报战功已经是常态,斩良民首级,甚至把女人和老人孩子的首级送上来的也不是稀奇的事,朝廷穷治文官,对武将已经不大敢去认真的管,所以一般有这种事,能包容也就包容了……这要是变本加厉的话,事情就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