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零八章 扩伍(1 / 2)
“怎么办?”
“入不入浮山营?”
“这个,好男不当兵啊……”
“浮山是营兵,倒不需要入军籍,子孙一样能读书应试,不会把子孙的路给断了。”
大冷的天,不少流民都是额角见汗了。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现在也等于是被张德齐给将到了墙角,怎么应对,都是有点儿为难了。
要说对浮山营,对张守仁,怕是所有的流民都和济南人一样,都是感激的五体投地,没有什么话可说。
但要说叫他们立下决心,全部入伍当兵,虽然待遇如许优厚,还是有不少人在犹豫迟疑着。
原因则很简单,他们虽然是流民,但都是务庄稼的好人,不是那些混混,无赖,地痞流氓,也不是被判流刑的犯人。
在明末,构成军队的主要份子,恰恰就是这些人渣败类。
好人,是不会去当兵的。
在边塞,比如固原延绥等三边军事重镇,情形稍有不同,那里的边军都是军户子弟充当,一样的朴实能吃苦,并且勇武善战。
秦军在明末时,就是这个朝廷的定海神针,能吃苦,能打仗,坚忍不拔,几十个月不关饷的秦军,照样能上阵打仗,虽然也有不少哗变的,但是和一年拿三百万饷的关宁兵比起来,秦军强过一百倍也不止。
关宁兵,当然也有军户,但多半就是招募的流亡的亡命徒,左良玉,黄得功,这样的出身关宁的大将,本身就是犯法的亡命徒,这样的构成,才是明末军队的主要来源。
象鲁军这样的内镇军队,军户已经很少,多半是在城镇招募的营兵,需要是穷的吃不上饭,揭不开锅,或是混的宗族里无法容身的二流子混混,无赖痞子,这才会应募来当营兵,这些人充斥在营伍中,更坐实了好男不当兵的传言,打从宋人给当兵的刺青时开始,这门职业就成了最下流的行当,象汉班超的投笔从戎,唐人的文人赴边塞军伍效力的豪情,在宋明之时,就完全不见了。这一系列的动作,十分坦然大方,最后脸上的神情,也是十分沉稳。
他一领,所有扛木头的流民虽然有些迟疑,但也是依次上来,一个个分别领取了赏银。
大锭的银子拿在手中,这些流民的神色就都变了,十两银,说起来不多,不过这年头上等的八珍席也就是二两可办,一户人家,省吃俭用的话,十两银足够一年的开销了。
这些流民,在逃荒之前也是普通的百姓,生平用过的最大的银子怕也就是三两五两的,这么沉甸甸的银子到手,这感觉真是份外的沉手。
领了银子的高兴,没领着的,就是在眼神中流露出不可抑制的羡慕了。
“小人愿意到浮山营效力。”
领了银子后,杜伏虎也是向着张德齐一抱拳,爽利的交代了这么一句。说完之后,才又面向自己的同伴们,沉声道:“这个世道,以前的老规矩讲不得了。要是能安稳务农,我们又何必在这个地方,流离失所,不能回家?张大人是好将军,跟着他,咱们心里踏实,他的营伍,不会糟蹋百姓,反而保国卫家,守护咱百姓人家安定的好将军,营伍也是好营伍,咱们受过恩惠,当兵吃粮,替张大人效力,也是把恩德还给大人,还给上天,我是要吃粮当兵了,你们愿不愿意,随你们的意思,这等事,是不能勉强的。”
说是不勉强,但有杜伏虎在前,其余各人,原本也是想往南直隶闯一闯,和未知的前途相比,入浮山营,地位和收入都是稳妥的,浮山营名声在外,十分响亮,也不曾祸害百姓,入此营中,当然比在外头瞎闯要强过百倍。
当下所有人都是答应下来,就在张德齐面前,画了花押,按了手印,算是正经的浮山营的学兵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