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亩产(1 / 2)

加入书签

张守仁是因为复社的事对陈子龙也有提防和疏远的心理,但孙承宗的话也有道理,他点点头,应承道:“明早便去,阁老放心。”

“好,时间晚了,老夫倦矣,国华去吧。”

孙承宗深深看了张守仁一眼,拱手谢客。

张守仁心中激动,知道这个老者必将在不久后离开浮山,但此时也没有什么立场挽留住他,浮山虽好,毕竟不是孙承宗的家乡,国朝制度,如孙承宗这样身份的大人物是不能随意迁居的,哪怕就是孙承宗想留下,也是必遭非议。

他也是肃容躬身,长揖告辞,这个老者,值得他如此对待。

……

……

第二日天明时分,十余骑从浮山大营飞驰而出,都是盔明甲亮,这一队浮山骑兵竟都是束甲而行,没过多久,便是消失在地平线上。

与此同时,又是数十骑从营中奔驰而出,这一次却是全部的军便服,灰色上衣双排纽扣,天气转暖,已经是由冬装换了春装,虽然多花了不少钱,但看着十分轻薄利落。

这一队人,是张守仁居中,身边只是一些内卫和参谋处的随行人员,还有中军的随员跟随左右,在不停的向他汇报这一天的日常事务和安排。

每天的日程都是排的满满的,今早的临时安排就是把整天的计划都打乱了。

李鑫和张德齐是全家家小都搬到了浮山,张德齐的岳父全家则返回了德州,山东地界早就太平,岳父一家自然不会随他到浮山这个对德州人来说是偏僻的地方来。

刚到没几天,但这两个文士已经适应了浮山的生活节奏,每日早起,与军官和士兵们一起锻炼身体,然后到营处务接受一天的安排,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务他们最近的任务就是跟随张守仁,一则算是张守仁在态度上的一种尊重,他们代表着从济南一带刚投效的文人,上来直接就分配到下头,会有轻视人才之嫌,二来跟在身边一段时间,可以叫这两人在中枢最高的角度俯视浮山,对将来办事行政的眼光和角度也有不小的帮助。”

“这些不过是普通旱田,换在济南,亩产是一石半到两石间,就算是好年景了。现在看,似乎远远不止……”

“以弟估计,是在四石到五石之间。”

这个数字一出来,两个济南来的读书人都沉默了下来。当时天下最为肥沃膏润的土地无疑是在江南,特别是松江苏州一带,国初时候,天下七分之一的本色赋税都是苏州一府缴纳,苏州松江一带土地之肥沃,由此可见一斑。

而现在这时候,江南的土地多种值桑树或棉花,粮食反而是产的少了,粮食产量最稳定的地方反变成湖广一带,湖广熟,天下足,这谚语便是当时情形写照。

而湖广也好,江南也罢,一亩地最高产可达六石以上,按一石百二十斤来算,就是七八百斤的产量。纯粹的粳米有这个产量,除了后世有化肥农药可以再提三四百斤左右的产量外,几乎无可再增长了。

山东这里,水土之利远不及江南、湖广,河流较少,旱田多,近水田少,肥料不足和引水不便都妨碍了农业发展,在胶州这里,平均亩产也就是二石,一年两季,百姓收成不到五石,换算成银钱,按崇祯年间的平均物价来算,也就是三两银子。

当然这还是理想状态下,没有减产或是绝收,然后还得上交主四成到一半的收入,再有种种的勒索和劳役,山东这里已经算是好地方,没有大规模的流民出现和造反,换了天灾不断的西北和河南,不造反就只能活活饿死了。

如果天下的土地都能经过张守仁这样的改良,把亩产提搞到四五石的水平,就算还不及江南和湖广,就算还有剥削和杂派劳役,但天下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情形,也就真的不会再出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