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2)(2 / 2)
因而,朱由崧延续崇祯帝的做法,这也算是保持了明末的特色了,在南京保留了一班人马,包括太监和锦衣卫在内,只是人员编制压缩了七成,只留下三成。
让年事已高的姜日广、刘宗周和黄道周在南京从镇经营陪都,军事留下五万大军由阎应元等江阴三公负责南京的防守,他们在编制属于京营兵的分支,即隶属于北京的京营兵。
然后朱由崧传旨,撤销五军都督府,成立京营殿帅,负责戍守京师,京营兵编制一共十五万,其驻守北京的十万,驻守南京的五万,成立保护皇城和宫城的御林军,员额也是五万,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一人,指挥俭事一人,御林军直接对朱由崧负责,兵部和内阁均无权调动。
仍然设六部,但政权和军权分开,从此后内阁首辅不得再兼兵部尚书,地方官也不得再挂武衔,这意味着结束了长达二百多年官压制武将的局面。
自洪武大帝朱元璋立国开始,大明朝官压制武将的祸根种下了。
朱元璋自作聪明,在北方驱赶了蒙元,在南方消灭了南汉王陈友谅和苏州王张士诚等,将各地的武装割局势力全部消灭了。
这些武将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能帮他打听一下,将来有可能推翻他的天下,因此,朱元璋设计把跟他一块儿打天下的淮西二十四将几乎全都收拾了。
但他仍然对武将不放心,于是让官压制武将,从此以后朝的权势大臣全是官,有的甚至挂武衔,真正的武将戍守边疆,但这些武将只是屯兵练兵养兵,真正打仗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兵权,调不动一兵一卒。
这便是大明朝独有特色的卫所制,战争起来的时候,皇另行委派武官拿着圣旨令箭从卫所里调兵,打完仗以后再把这些部队归还原来的卫所。
这样做武将们的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他的央政权是没有威胁了。但是有利必有弊,最大的弊端便是官压制武将也便于拉拢武将而变得骄横跋扈,结党营私,甚至跟朝廷分庭抗礼,这便是后来的党争。
党争是大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大的弊端是,卫所制下,军纪废弛,疏于训练。导致兵员素质严重下降,以至于到明朝后期,积重难返。大明的正规军打不赢山野流贼,更打不赢关外的鞑子。每每开战,只能凭大炮或者坚成被动防守,野战根本是没有胜算。
朱由崧作为一个穿越人,当然知道明朝的这一弊端,要改变这些,必须从制度进行根治,因此他对这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朱由崧这样做的结果是,官和武将平起平坐,为下一步练兵尚武做准备。
经过多日准备,一个皇权专断的大帝国呼之欲出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