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不一样的中途岛(1 / 2)

加入书签

这并不是这些老帅沒有战略眼光,而是在他们看來,除非马上取得全国政权,否则中国战场上,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面临的主要是陆战,现在全军基本上即无工业能力,也无相应的财力來维持一支哪怕处于基本态势的海军,

一支小规模的海军,也对战局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倒分散了本身就高度紧张的人力和物力外加财力,与其在这方面耗费大笔的资金和精力,还不如集中精力搞好已经逐渐壮大的航空兵,

眼下全军都面临着扩编,那里都需要大量合格的军事干部,这个时候抽调一片干部,去苏联学习海军,无异于是缘木求鱼,与其将一批干部浪费在还原不需要的地方,还不如踏踏实实的考虑当前的问題,

相对于对杨震为人已经有一定了解的挺进军两位老帅,比较温和的语气,副总指挥反对的态度异常的坚决,这位性情刚烈、为人耿直,说话从來不会绕弯子的副总指挥,对杨震的这个建议,提出了相当强烈,甚至话说的有些过头的批评,

而对于杨震的这个想法,就连对杨震一直很支持的主席和老总,也在沒有搞明白杨震究竟在想什么的情况之下,也沒有贸然的发表意见,更沒有轻率的下结论,至少在明白杨震心中真正想法之前,主席和老总都沒有草率得表示对任何一方的支持,

只是对杨震已经很熟悉的两个人,却不约而同的感觉到在研究这个议題的时候,面对几位老帅的坚决反对,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即不为自己这个想法做任何的解释,却固执坚持己见的杨震,心中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在会议散会之后,主席将杨震留了下來,在主席的住处,两个人整整的谈了一夜,在接下來的几天之内,虽然沒有参加接下來的地方政权调整,但杨震也沒有返回东北,而是白天被老总逼着去抗大上课,晚上回來,接着被主席和老总找去谈话,

杨震知道说服主席与老总,在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支持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再难,杨震知道为了中国海军的未來,自己也要去做,好在主席和老总,虽说并不知道杨震的全部意图,但在经过几天的说服工作之后,最终还是表示了有限度的支持,

中央同意这些人,主要由抗联部队之中抽调,中央在从新四军以及山东军区,协助他们调拨一批干部,将原來冀中军区撤到晋察冀和太行休整的部队之中,以及冀南军区部队中,给他们协调两个团,去苏联该学海军,如果苏联方面需要增加人员,则由中央统筹考虑,

这是中央在眼下的局势之下,在这件事情上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主席的最终拍板,让杨震心中的一块石头彻底落地,当然主席也不清楚杨震在后來,会搞出那么大的动作,甚至可以说让全世界都大跌眼眶,堪称惊天动地的动作,

与之前诸位老帅的判断不同,杨震压根就沒有想过,将军舰的來源放到美国人身上,别说美国人不会给自己一艘军舰,就是真的给了,也像几位老帅说的那样,即无处安置,也无法通过日本海军的封锁线,

他坚持选派一批干部去苏联学习海军,调派一批部队去苏联学习水兵,是为了战后的考虑,他将搞军舰的目光,放在了苏联人身上,当然还有眼下无限张狂的日本海军身上,不过花钱去买,他从來沒有考虑过,因为中国人,无论是那一个方面,都沒有那个财力,

尽管他获得这批军舰的手段,实在有些太那个,但不管怎么说还真的在让他短时间之内,硬生生的搞出了一支规模还不算小的,在二战后的亚洲几乎可以说称得上第一,就算放到整个世界范围之内,在德意日海军全军覆灭之后,也足可以挤进前十名的海军,

只不过他搞军舰的手段,实在是有些不光彩罢了,就算主席和老总对这个年轻的将领再欣赏,也实在无法接受这么胆大包天外加相当不要脸的行为,正应了主席对他的评价,给他一根竹竿,他真的敢把天捅一窟窿,

而且这次他不仅真的将天捅了一个窟窿,甚至还将地踹了一个大坑,他不仅将苏联本就在战争之中损失惨重的海军,几乎都快要连锅端了回來,回來的时候还顺手牵羊,将日本海军残存的那点军舰都给抢了回來,

并将整个日本本土的造船业,基本拆卸了一个精光,将日本海军与造船厂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全部抓了回來,也就是说杨震将日本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水平的造船业,几乎整个都搬迁到了中国,

当然主席现在还不知道,在三年后他最欣赏的这个年轻将领,会给他搞出这么惊天动地,让世界瞠目结舌的事情來,要是知道杨震心中的全盘想法,不知道主席会不会直接将他这个最欣赏的年轻将领,扣在延安不放回东北,好好给他上一堂政治教育课,以免他捅的窟窿太大,甚至到了中央也沒有办法给他擦屁股的地步,

不过虽说过程不太容易,但该谈完的事情都已经谈完,中央在延安给杨震与袁芷若,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婚礼,只不过这个婚礼规模虽说不大,但是级别却是相当的高,主席亲自当证婚人,老总当主婚人,中央领导人只要在延安的几乎都参加了,十年后的十大元帅,则出席了六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