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天方夜谭?(2 / 2)
但是按照美国人的方案.动力设备以及厂房的建设.都需要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电力等动力设施.只要要扩大一倍以上.这么一搞.日本人遗留下來的那个规模不大的特钢厂.很多方面都要重新规划.
仅仅建设钢厂所属发电厂和煤气厂.就需要扩容一倍有余.其煤气供应不仅要满足厂区需要.还要满足整个富拉尔基这个不大的城镇的需要.并为以后城市扩容.留下一定的余地.而且美国专家坚决反对按照苏联那样.一个工厂所有的东西都自成体系的建设方法.
美国人的意思是.随着工厂的发展.周边的城镇势必要有一个发展.工厂的所有附属设施.不应该由工厂自己建设.应该去搞社会化.这样就需要修建相应的交通线路.以及电力线路.
也就是说美国人的方案.完全依托美国人眼中的市场经济制定的.与苏联模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案.这样一來虽说附属设施投资量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沒有必要组建.但是按照美国人的方案.基础建设的总投资数额要超过苏联专家的两倍有余.
苏联专家的方案更注重的是解决有无的问題.同时在规划上还有些狭窄.只考虑现在的建设和恢复生产的问題.对未來发展上的问題.考虑的不是很多.而且按照苏联模式制定的规划方案.工厂自称社会体系的方案.学校、医院等附属设施投入很大.
最关键的是按照他们的方案.以后要扩建将会变得困难.到时候投资更大.关键是如果扩大生产规模.基建的压力会很大.在北满可利用施工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之下.这无疑会拖延时间的.
不过无论是美苏两国专家.拿出的两个方案可以说各有利弊.苏联人的企业等于社会的方案.眼下虽说看不出什么來.但是长远的负担会相当的重.但美国人的方案.也是有些不恰当.
现在的富拉尔基.还相当的荒凉.本地人口的基数有限.学校等设施更加有限.不建设职工宿舍.不建设医院和学校.全部都依靠社会解决.根本就沒有地方去解决.别说别的.就一下子增加这么多的职工和家属.住的地方都沒有.
如果说按照一次性投资的方案.苏联人的计划更符合眼下的情况.但是如果从长远來看.美国人的方案更合适.对于那位并不打算就此止步的东北重工业部长來说.内心真的很看重美国人的方案.只不过从哪些方面考虑.他真正下决定的时候都很是犹豫.
而且两个人不能不考虑按照美国人的方案.完成基建之后设备的來源.以及对东北财政带來的负担.但美国人方案的长远性.又是两个人不得不考虑的.最终经过再三掂量.杨震还是决定让苏联人另起炉灶.将这个特钢厂的扩建和恢复交给美国人.
但是杨震也针对美国人的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大体方案按照美国人的计划來.但是职工宿舍要同期兴建.不过职工入住的时候.需要缴纳的一定的房费.不在兴建职工医院以及附属学校.而是将这部分经费转拨给富拉尔基本地的学校和医院.
杨震这个和稀泥的决定.明显让那位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不满意.美国人的方案.至少在眼下投资数额.要超过苏联人的两倍.这不仅仅是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的问題.可关键是按照美国人的方案.上哪找那么多的设备去满足扩大后的需要.
眼光长远一点的问題.他不是不懂得.这个钢厂不可能就此止步.未來还是要发展的.但是单从眼下來看.你完成基建不是问題.但是扩容之后的设备哪找去.就坐等着美国人不知道能不能兑现的承诺.
既然设备的问題暂时解决不了.那还不如暂时放弃扩大的方案.头疼暂时先医头.至于脚等到脚疼的时候再说吧.眼下窘迫的东北财政.真的无法保证短时间那么大的支出.就算你能搞到设备.可眼下真的拿不出钱來购买.
还有让苏联人重起炉灶.再重新规划一个特钢厂和一个重型机器厂.一个机床厂.别说东北现在沒有那么大的财力再去搞一个.就是有.你上哪搞这么多的设备去.尽管杨震拍着胸脯保证.等这些工厂完成基建之后.他保证将设备弄到手.
但那位主席.却始终的半信半疑.倒也不是人家不相信他.就算是换了谁.也都不敢相信一个人能凭空变出那么的工业设备.还一分钱都不花.这岂不是天方夜谭.或是压根就是神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