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边疆又闻烽烟起(1 / 2)

加入书签

轻轻的,李清照走了。

她轻轻的挥一挥衣袖,只留给杨司锋一个渐走渐远的背影,还有无限的淡淡愁绪…

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除了李清照的突然出现,然后又匆匆的离去,让杨司锋感到些许的不开心之外,总体来说,如今的扬州,可以说是好消息不断的。

不只钢铁厂进入了正常的生产之中,各地的订单也象雪片一般飞来,可把赵楷乐得,比他当初考中榜眼还更让他开心。

不过,他只是对这些重家伙感兴趣而己,对于杨司锋强调过无数遍的织布和纺织的技术改进,他却是提不起多大的兴趣。他认为,那只是女人们干的活,他一个大老爷们,还是当今的皇子,去关心那些事情,也未免太掉份了一些了。

杨司锋说服不了他,也只好自己去多加关心了。

在他看来,炼钢业体现一个国家的强度的话,纺织和织布业,却是大宋朝的肌肉。

因为,钢铁业再如何发达,它能容纳的就业就是有限的,只有纺织业和织布业,才能让更多的人从农田里解脱出来,成为大宋朝的第一批产业工人,甚至让大宋朝实现产业的腾飞。

让老百姓们不去种地也能把日子过下去,还能过得不错,这就是杨司锋的追求。

至于打土壕分田地的事情,还是不要想了,那是宋太祖的时候就立下的规矩,若是他敢把地主们的田地强收上来分给老百姓,那真的是会让那些大鲨鱼们造反的。

所以说,虽然钢铁是国朝的脊梁,纺织制造业却是国朝的肌体和血液。因为脊梁和肌体的完美结合,才能让国朝更加的繁荣昌盛。

至于说生产了太多的衣服和布料出来之后,能不能卖得出去,那就不是他们要担心的事了,现在虽然没有某个奇葩的年代里那样,大姑娘家白天都只能窝在家里不能出门,因为全家人只有一条裤子的惨状,可是,大多数老百姓最多也只有两条衣裤,只要衣裤够多,大家又都买得起,谁愿意穿那旧的?

再说了,就算咱自己穿不完,把它卖向全世界,向全世界人民倾销,让他们习惯大宋制造,拿他们的铁矿、石油、大米来换,省得他们自己去钻研技术了,杨司锋觉得,这样就很好。

虽然江南遭受了雨旱连续的灾害,让江南各地的桑蚕业和纺麻业,因为原材料的缺乏,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可是,其它的地方出产倒还好。

虽然从外地购入,成本比本地高了三成不止,可为了验证他们的新式机器,杨司锋还是派出了人手去各地大量的采购回来。

当第一台改装后的纺纱机面世之后,那些传统的纱厂老板们几乎要哭瞎了,可是,这个时候,就算他们想加入进来,杨司锋已经说了,国企要和他们一起竞争,到时候把整个扬州地区只整合成三到五家的纺织厂就好了,其它的小的不是被淘汰,就必须接受整合,这将不以他们各自的意志为转移。

没有人跟钱过不去,他们现在还在犹豫,还在想要不要让别人把自己的工厂给兼并了,可当他们的作坊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杨司锋拭目以待。

当然,关键的改善方案还是匠人们自己钻研出来的,杨司锋只是突然脑洞大开的提出某个建议出,将信将疑的说出一句:“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

众人顿时豁然开朗,所以,只花了三个月时间,他们就对现有的纺纱机和织布机进行了全面的改装。

当然,还是那句话,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快的成绩,还是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缘故上。若是让杨司锋无中生有的造出一台纺纱机或织布机出来,只怕让他独自琢磨三年都未必有这成就。

但因为杨司锋经常灵机一动的举动,更让这些匠人们对他奉若神明。当然他们不敢说出来而己,若是杨司锋去当匠人的话,那一定是鲁班师傅一样的大人物,当这知州太浪费人才了。当然,只是他们偷偷的想想,大家都知道,哪怕是鲁班师傅那样的人物,还是不如一个知州来得事际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