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初露峥嵘第91章:攻克三屯营(2 / 2)
......
王元雅亲自经历了全过程,真是痛快之至。他感慨之余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强军之下无名将!这等强军,不需要多少谋略,只要不孟浪,按部就班的打就是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而达到战争的最高境界。没有了不起,令人称道的战绩,当然就出不了名将了。
如何上报朝廷,笔下生花,那就是王元雅的事情了。朱顺清点一下战场,就带兵返回了北山。按事先的约定,分了一半缴获的战马,三屯营就移交给王元雅了,三屯营一战的俘虏也全部移交。
在古代没有什么优待俘虏,人道主义的说法,尤其是异族的俘虏,一般就是杀头,汉族对待外族如此,外族对待汉族也不例外。这样对待俘虏,除了泄愤之外,对敌对我都没有好处,弊端很多,但是这个年代,没人考虑这些事。
朱顺和王元雅约定,明天开始救助难民。官府派出吏员、官军。北方支队派出一个营的官兵。官府、北方支队各出一半的钱粮、衣物。遵化城和北山设两处难民营,暂时收拢难民,营中安装大铁锅,每日供应两餐粥食。
北方支队战前高价购买的粮食,部分保存在遵化城中,这些粮食,后来以低价卖给了官府。官府的救济粮,就是这部分粮食。
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九日,遵化地区有组织的救济战争难民的行动开始了,在大明朝这是绝无仅有的。
军队、官府吏员按照行政地域下到各个乡镇村庄,召集当地士绅,或者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来辅助登记需要救济的人群,给予粮食衣物。同时告诉村民,战争还没有结束,鞑子很快还会回来,要他们自寻出路,躲避一时,无处可去的可以去难民营。战后生活没有出路的,可以移民到浙江,在那里官府可以安置他们的生活。
移民浙江,这不是欺骗灾民,实在是不得已。一方面,大明朝的人不知道台湾在哪里,是个什么所在?另一方面对于像王元雅这一类官员也有个说法,取得他们的支持,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移民的第一个落脚点选择在舟山(这里确实是浙江),在那里等待运往台湾。
为了运输物资,到达北方后,北方支队在大沽口和遵化买了不少马车,加上原有的辎重车辆,运输能力还是有的。因此,凡是愿意移民浙江的,登记之后,马上可以用马车运往大沽口,等待海运。
救援中,北方支队的官兵们,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衣食无着的人们形同乞丐,如果没有这次救助,不知多少人会在饥寒中死去。从南方带来的棉大衣很快就发放一空,不得不向遵化城中的百姓募捐,号召人们捐出多余的衣服,支援灾民。北方支队出钱,向裁缝铺紧急定做一批棉袍应急。
救灾行动进行了十天,运往大沽口的移民前后有一万多人。
---第91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