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崭露头角第210章:郑家的出路(一)(2 / 2)

加入书签

是不是要投到朱家门下,还是从此做一个守法的土财主?这些都要有一个抉择。所以,他与自己的兄弟幕僚商议过后,很快就起程了。

历史上的郑芝龙始终没有离开大海的事业,从大海上的收益可以说是财源滚滚,大明朝廷的收入都未必赶得上郑家。满清进关以后,他认为明朝、清朝都一样,不就是换个主子吗?大海上的生意还不是一样做?这个思想导致他最后投降满清被拘禁于北京,最终全家被砍了头,只是由于郑成功坚持没有去京城才免遭此劫难。

朱家的势力进入台湾之后取代郑芝龙取得了海上霸主的位置,基本上断了郑芝龙的财路。

朱万化从历史上对于郑芝龙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目前他的地位十分尴尬,郑芝龙并非老老实实做官之人,日久难免会节外生枝,就是说这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朱万化不是怕打仗,而是怕战火对生产和资本的破坏,他追求的就是大明内部尽量的稳定,少生战乱。如果给郑家一个长远的安排,化不利因素为有利于大明的富国强兵,即满足他的个人野心,圆他的发财之梦,又有利于国家,岂不是皆大欢喜?

因此,朱万化要与他好好谈一谈,能化解则化解,不能化解也要早做打算。

郑芝龙之所以能来,一方面是出于无奈,他是个很精明的人,不会像刘香等人那么莽撞,他也下力量打探朱家的情况。因此他看得很明白:不能与朱家对抗,否则死无葬身之地。另一方面,他虽然没有亲自与朱家见面,但是合作的关系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从三年前他派出弟弟郑鸿逵去金华就开始了双方的合作,从此双方的关系一直很好,借此机会拉近关系甚至投靠过去也是好事。所以他接受邀请之后,很快就来到了台北。

在朱万化的书房里,两个人都穿着家常的服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休闲服,室内生着炭火很暖和,南方的天气虽说不是太冷,阴湿的天气也需要一盆炭火驱寒。

这两个人年龄相当,郑芝龙小一岁,都是接近30岁的人,按大明的习惯算是接近中年人,按后世的习惯应该属于年轻人。

郑芝龙喝了一口茶说道:“如若兄召我来有何见教?”

“芝龙兄的总兵官做的如何?可还舒心?”

郑芝龙没有字,所以朱万化称他为芝龙兄,明朝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字的。但是郑芝龙却有英文名字——iquan,这个英文名字在西方是上了历史书的,鼎鼎大名。这在大明是少有的。

朱万化开门见山,直接就问道要点上。他们互相称“兄”是互相客气的意思,更进一步的关系才能按年龄区分兄弟。

郑芝龙犹豫一下,笑着说道:“还好,混日子罢了。”

这话有几分真实。

“芝龙兄对今后可有打算?”

这是进一步追问,想深谈的意思。

“原来有,现在没有了。”

这话实在,也表示了愿意进一步交心的意思。如果没有朱家他就是海上一霸,大海之上黑白两道生意都做,多么的自在?现在有了朱家,什么希望也没有了。

朱万化舒了一口气,还好,可以深入地谈一谈。于是他说道:“痛快!芝龙兄是痛快人,我也就痛快的说,对与不对,芝龙兄多担待,我也是一片好心,想交你这个朋友。

我为芝龙兄着想,前途有两个。一个就是安安稳稳的做这个总兵官,什么时候不想做了,回家享受清福,依靠你积累的财富,也是富甲一方了。另一个就是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干,一展胸中的抱负,为国为家做一番事业。不知芝龙兄选哪一个?”

郑芝龙一听这话顿时热血沸腾,站起身来,一揖到底,说道:“我还年轻,自然要有所作为,还望如若兄教我。”

朱万化也连忙起身还礼,口说:“芝龙兄客气了,我不敢当。请坐!”

待二人重新坐下,朱万化接着说道:“芝龙兄,我大明内忧外患,天下不太平。其原因甚多,解决之道也非一句两句能说清楚,今天就不谈这个了。

但是有一项非常重要,缺少不得,这就是粮食。天下粮食充足,则稳,缺粮则乱。西北民乱,还不是为此?可是这些年灾荒连连,粮从何来?我有一策,可解此危难,但是需要芝龙兄帮我。”

郑芝龙说:“愿闻其详。”

“芝龙兄对大海想必很熟悉,从琼州(海南岛)往南,过交口(就是越南,明代是大明的交口行省)就进了暹罗湾,那里最强的国家就是暹罗(读音:xianluo,就是泰国)。这一地区生产稻米,一年三熟,此地我大明的海外子民也不少。芝龙兄若到这里立足,用稻米与大明贸易,获利之大怕是上万上亿的银两。大明得到粮食,兄获利。如何?”

---第210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