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纵横天下第334章:稳定陕北(2 / 2)
......
崇祯七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呈报的奏疏到了朝廷,这个奏疏就是两件事,一是在泾河流域植树、种草、治理河道、根治泥沙;二是陕北救灾。
现在的朝廷已经清闲多了,辽东的清国已经一年多没有声息了,以前那种噩梦一样的战报没有了,好像从来不曾发生一样的销声匿迹了。西北的乱民更是像神话一般的消失了,有名号的乱民完全没有了消息,就像一股青烟一样飘散在空气中消失了,完全没有了下落。
以前那个忙忙碌碌的崇祯皇帝,也清闲下来,大朝会越来越少,过去几乎每天都有的平台奏对现在也少见了。一贯勤奋的皇帝同志也慵懒了,开始有了后宫的欢乐。
向洪承畴这样的奏疏,那要是放在两三年以前,就是小事一桩,没有几个人关心的,因为火烧眉毛的紧急奏章多的像雪片一样,几乎每天都有,谁还关心地方治理的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这一篇奏章却是几十天中难得的一份重要奏章,于是内阁赶紧写了节略就呈报到司礼监,请皇上御览。
皇帝确实懒惰了,批示意见都没有就发回内阁评议,估计皇帝根本就没看。
这一年是温体仁爬上内阁首辅的第二年,正是最红火的时候,也是他拉帮结派活动最猖獗的时候。内阁成员还有吴宗达、王应熊、何吾驺、钱士升四位。皇帝的旨意下来了,那就议吧。
这五位大学士坐在一起,传阅着洪承畴的奏疏,这个奏疏事情不多,可写的很长,足有十几篇纸,洋洋洒洒上千言。救灾的事情简单,种草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篇幅,因为他要说出道理来。
温体仁议事的态度从来是对人不对事,只要是一伙的,坐一条板凳的,那就是赞同,敌对的就坚决反对。洪承畴没有投靠谁,不是他一伙的,但是也没有得罪他,也不是敌对的,所以他就费思量了,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所有的人都看完了还是没人说话,原因当然是不种庄稼改种草,真是闻所未闻,一时谁也消化不了。
“吴大人有何见解?”看着都不说话,做首辅的温体仁就点名了。
“温阁老,陕北救灾之事应该准了。但是他要150万两是不是多了点,陕北的人口大概不足300万了,所以此数应酌减。我的意思是减少一半给他80万两吧!”
“完了?”
“完了,我就是这个意见。”
温体仁心说,老滑头,我让你说这个事了吗?
“我是问种草的事,吴大人有何高见?”
吴宗达素以耿直闻名,躲躲闪闪有可能,他倒是不会说假话。
“这个......种草太孟浪了,不过他说的貌似有理,只是自古就没有种草之法,我吃不准,再想想。”
还是没表态。
这时钱士升说话了,这位也是个耿直之士,他说道:“种草之事闻所未闻,治国岂是儿戏,朝廷花费钱粮,养数十万人去种草?荒唐!应该申斥!”
有他这句话,吴宗达倒是有话了,他说道:“钱大人,洪承畴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能说他荒唐,只是书呆子气罢了,我看斥责就不必了,毕竟是一片爱民之心,不准就是了。”
温体仁听着点点头,心说不错,两件事,驳回一个,准一个还可以。因此,他说道:“好,那就驳回,为了救陕北之灾,拨白银50万两,去年的赋税减半(去年的赋税陕西还欠着)。如此处置大家可同意。”
温体仁把救灾数字又减掉30万两。
吴宗达说道:“赋税减半他也交不上来,还是全免吧?”
大家互相看看都没有不同意见,就都点了头。温体仁也就同意了,本来想在减一点银子,可是想一想朝廷府库充盈,也没有太多的用项,也就算了。
至此,内阁的意见形成,草拟圣旨,再次呈报司礼监用印,圣旨就下发了,随着圣旨还有50万银两银子调拨到陕西。有了南京那次的风波,朝廷也不敢轻易的拖延银钱了,所以这一次很痛快。
---第334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