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杨威天下第432章:入山西救灾民(2 / 2)

加入书签

透漏出来的情况让人们大吃一惊!其原因就是监听机构受不了了!他们反应:人手不够,工作量不堪重负!手机如果再增加,将无法监听每一部手机的每一次通话!

这种理由,朝鲜人以为很正常。因为朝鲜人不经领导批准是不能与外国人说话的,因此用户在和谁说话,是需要监控的。电话里的内容更不用说了,是不是有“反动”的内容?是不是有不利于“伟大领袖”的内容?这些都是政工部门需要掌握的。这种监听也可以证明革命者的清白嘛!

朝鲜人以为正常之事,外国人就会当做天方夜谭。我们中国人就不要笑话朝鲜人了,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哪个思想水平。

后来的朝鲜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不得而知,可能他们有了好办法,也可能思想进步一点了,反正这两年手机多了起来,在街头偶尔也能见到用手机通话,引得众多行人侧目的现象了。

虚荣心太强,总想粉饰太平的人大有人在,山西的官府中可能就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想捂住山西饥民遍地的现状,不想让外人知道,特别是联省方面。他们宁可饥民饿死,也不希望别人说河南比山西强!

不要笑话山西的官员迂腐,这种人其实到处可见,我们身边也不少。官员捂盖子是常态!

如果我们站在山西官府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他们的做法还有没有其他的隐情?

有!

这个隐情就是联省的“移民政策”。移民的都是穷苦的农民,基层的穷苦农民人数少了会有什么结果呢?

穷人少了,佃户就少了,地主与佃户也是一种供求关系。萝卜少了会带着泥卖,佃户少了佃租就要降下来,地主们就很受伤。官员们都是外来户,不在乎这个,可是地方上的士绅父老却是他们执政为官的社会基础,官员们要替他们说话,否则这个官就不好当。所以,佃租下降,地主亏了,官员也要出来替地主说话。

其次,官员辖区的丁口数目是官员政绩的基础,治下丁口若干,良田多少是最基本的数据。你为官一任,丁口锐减,那就什么也不要说了,政绩全无!卷铺盖走人吧!

原山西巡抚许鼎臣已经卸任,现在的巡抚是宋贤。原本的历史上,崇祯九年时,山西的巡抚是吴甡,现在的历史改变了,吴甡成了河南巡抚,则下一任的山西巡抚宋贤提前上任了。

吴甡也是有血性的人,听到这个情况也是义愤填膺,当下修书一封,差人快马送到太原府宋贤的巡抚衙门。措辞很严厉:直接指责山西官府不顾饥民的死活,限期三天,到十月初五日,撤卡让路,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就是最后通牒!

宋贤惧怕国防军不假,但是,他也是朝廷的大员,也是要脸面的。再者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山西的官员也不少,他也不能违背了所有官员的意志,当初设卡也是众多官员的意见,撤不撤卡也要看大家的态度。

宋贤召集了山西的官员集体拿主意,草鸡的有,硬汉也不少。正在议而不决之时,河南就出兵了。

吴甡是巡抚,有兵权,在联省内,他的兵权就是河南武警。但是动兵是大事,他还是要请示的,请示的对象就是联省的兵房、大都督府,派兵的命令就是大都督府通过陆军总监部下达的。现在的联省态度强硬多了,送上门的理由岂有放过之理,何况救民于水火之中,急如星火,每耽搁一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命,不可能慢慢的扯皮。打击的力度可以小一点,对山西官军也可以点到即可,不伤人命、少伤人命。但是不能不出兵,也不能拖延时间。

崇祯九年十月初六日,河南的国防军分两路进入了山西。一路是沿着沁河进入晋城盆地;第二路是沿着浊漳河进入长治盆地。

山西多山地,大的城市多数都集中在几个盆地上,这几个盆地就是山西人口密集地区,也是国防军出击的目标,因为国防军的战役目的就是解救受灾的饥民。

后来还有第三路进入山西的部队,那是陕西北部的神木煤矿所在地。在那里,由于煤矿的存在,可以吸收大批的劳动力,并且临近的山西境内又是干旱的重灾区,所以,渡过黄河来到神木煤矿的山西灾民也很多。这一地区同样也被山西的官军设卡拦截了,所以陕西的第八师也就派部队渡过黄河,进入了山西的西北部保德地区。

进入晋城地区的这一路,第二个目标是山西中南部的临汾盆地,然后折转西南,进入运城盆地。临汾和运城两地占了山西人口的一半,是山西省主要的人口密集地区。

进入长治的一路,将北上到辽县(现代改名为左权县)、阳泉盆地,然后折转向西进入山西的中心地带:太原盆地,如果需要,他们还要继续北上,直到忻州定州盆地。这一路的路途最远。

国防军进入山西是为了救助灾民,预计不会有严重的战斗,因此不必携带重装备。但是用于救灾的人员物资却是不少,管理救灾的文职雇员甚至比部队的人数还多,货运车辆也很多,像粮食、锅灶、饭碗可是带了不少。

国防军进入山西,使命完成的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432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