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杨威天下第435章:开辟粮源(2 / 2)
宋贤和其他的山西官员会不会到联省考察,是明着去,还是私查暗访我们暂时不必管他了。
......
在崇祯九年,海军最大的变化就是成立的用于远洋作战的第五舰队,这说明国防军要对外用兵了。
本来朱万化没有打算现在就进军海外,对外用兵是需要国内安定的,否则无论军事上、财政上都会难以承受内外两面的压力。
可是现在有了一个紧迫的问题,那就是粮食。南洋地区只有几个小国家,加上朝鲜、清国(日本),其粮食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数量总会有一个限度。
现在联省的范围大了,人口多了,消耗的粮食就会更多。特别是崇祯九年的救灾,大批的粮食供给又扩大到了山西、北直隶和福建,这样一来联省的粮食储备有些捉襟见肘了。今年勉强应付,如果明年、后年又是大灾之年怎么办?
为此朱万化就想到了扩大海外的市场,扩大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印度。美洲也是大粮仓,但是那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了,现在尚未开发,再者说,距离也是过于遥远了。
印度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它的地域辽阔,良田极多,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适于农业种植,其农耕条件远远的强于大明帝国。因此,印度的农业潜力,粮食输出的能力,远远的大于南洋。在历史上,印度被称为英国国王王冠上的明珠,主要的还是他们从印度获取了用之不尽的粮食,没有丰富的粮源哪有日后的工业革命?
第五舰队已经组建训练完成了,原计划到崇祯十年初,他们就要抢占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进军。为此,朱万化招海军总监朱万雄来开封,讨论向印度洋进兵事宜。
......
既然故事牵连到了印度,我们就要简单叙述一下崇祯末年印度大陆上的状态: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地区之一,也是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同样是文明古国的中国比较,它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其一是,中国从远古时期就有完整的历史文献,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踪到春秋战国之前。春秋战国之后就有完整的编年历史了,二十四史更是详细的记录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印度几乎没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印度的历史完全靠现代的考古技术来发掘论证,其中最有价值的史料要从中国的历史资料中发掘,例如唐三藏玄奘的游历日记等等。其二是,在印度的历史上,统一印度大部分国土的强盛王朝都是短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大大小小的数十个王国的分散统治。并且曾经多次被外来的势力征服,或者部分征服,例如波斯、古罗马、阿富汗、蒙古等等都曾经征服统治印度,他们对印度的文化、宗教的影响非常大。而中国则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强大的统一王朝,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其三,中国的汉语,汉字始终是中国统一的语言文字,其他的语言文字影响都是次要的、局部的。而印度始终没有一个强大的语言文字作为统一的传承,只有到了近代,英语才成了他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在现代的印度规定英语和印地语为印度官方语言,但是不懂得印地语的印度人依然很多。据说印度境内正在使用的语言就有1600多种,被规定为法定语言的就有三十多种,唯有英语可以在印度全国通行。
其他的不同点还有不少,我们不是为了研究印度,因此只说几个主要之点。
在明末时代,印度处于莫卧儿王朝的中晚期,这也是印度的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此时的国王是莫卧儿王朝的第六任君主,叫做沙贾汗,著名的泰姬陵就是他建造的,泰姬陵是与中国长城齐名的伟大古建筑之一。
沙贾汗的第三个儿子可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他名叫奥朗则布(1618——1707),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强势君主之一,并且是最后一个。
奥朗则布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乘其父沙贾汗卧病不起之机,杀掉了理应继位的哥哥达拉舒科,登上了王位。此后,他又杀掉了他的二哥沙舒贾,和他最小的弟弟穆德拉,就连他的父亲也没有放过,被软禁在阿格拉直至去世。这次胜利使得他赢得了王位,也让他赢得了残忍、多疑的名声。
奥朗则布自幼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学识渊博,通晓经训和伊斯兰教法(在此时的印度,由波斯传入的伊斯兰教很强大),足智多谋,特别的精于武略。曾被赞誉为“帝位之荣缀”。
崇祯年代,奥朗则布尚未取得王位,但是在军队中其势力已经很大了,1636年任德干副王。
关于他的其他历史、事迹从略。
崇祯年代,欧洲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印度。这个时期正是多个欧洲殖民者渗透、争夺的时期,早期进入印度的是葡萄牙人,随后是荷兰人,法国人,最后英国人也来了,并且于1600年已经成立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所以崇祯年代的印度就是处于多家殖民者渗透、发展的初级阶段,莫卧儿王朝依然强大,但是即将走向没落。
后来,到了中国的清朝的鼎盛时期,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战胜了所有其他的殖民者和印度人,成了印度的主宰。
国防海军是如何介入印度的乱局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435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