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杨威天下第438章:朱万化主义(2 / 2)

加入书签

朱万化的这些话,到不是多么的伟大,而是后世经验的总结。

朱大典肃然说道:“我儿能在盛名之下保持清醒,实在不容易啊!有你这份清醒在,我相信不会出大乱子。

还有一层我儿也要想到,文人是不能轻易得罪的。他们在百姓中影响很大,特别的是这一批东林党人,钱谦益就是他们的领袖。引导得法是我们的助力,稍有处置适当之处,危害也不小啊!”

朱大典是老于世故的,对于大明的文人、官僚们,他知之甚深,对于这些人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父亲教训的是,我记住了。东林党人刚正不阿,与魏忠贤等阉党的斗争也是可歌可泣的(死了不少人),但是他们陷入党争之后往往忘记了求真求实,变成了对人不对事,这就失去了求真的本性。从这点说,我们还要引导他们走向正途。特别是我们的议会制度,如果把议会变成了党争的论坛,他就适得其反了。”

朱大典说道:“议会不能避免党争,但是要禁止同党伐异,所以就要立下规矩,这也是未雨绸缪啊!”

朱万化说道“是的,议会不能禁止党派,也难免有党争,确实要立下几条规矩,避免党同伐异。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解除议员直接参政的权利,议员绝不允许有其他的职务,政界、军界、工商界都不允许,必须是纯粹的议员。家里可以有产业,但是议员本人不得经营。议员若寻求其他的职务,就要辞退议员的资格。”

朱大典说道:“这些规矩,要发布到报纸上,让百姓们人人都知道。也不要怕多次重复,还要写一些分析的文章,解释这些规矩的作用。”

在现代,我们曾经听到过当选的人民代表有这样的感言:“我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一些成绩,那是应该的,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让我当上人民代表,我一定要......”

说这种话的人,可以是模范,也可以是其他的什么身份,就是不能做代表!因为他不知道代表是干什么的,他不懂得代表是重任在肩的。代表就是议员,不是荣誉,不是官,是代表他的选民参与国事的。说句粗俗的话,议员是代表选民,在议会里骂人的,是骂人专业户!只会吹捧不会骂人的就别做议员了,哪凉快哪呆着去。

几天之后,钱谦益的“朱公论政”在中华日报上开始分段连载了。报社也组织了一批文章,针对“朱公论政”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古代的朱万化主义就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古人是不会叫什么“主义”的,只有简洁的两个字“朱子”。就像“孔子”、“孟子”那样,在古语中就是圣人的职称了。

......

在崇祯九年底,联省的官府又进行了调整改革,第一项就是联省衙门的各房全面升格为部。原来只升格了工部,现在吏房、兵房、户房、礼房、刑房全部升格为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各房的侍郎也全部升格为尚书。第二项,把原附属于工部的曙光银行独立出来,成立中央银行,首任行长是原曙光银行总掌柜朱安才,中央银行行使金融管理职能,原曙光银行作为营业的官方银行继续保留,联省衙门用债务买下了曙光银行的五成股份,变成了官府控股。今后根据需要也可以再成立其他的银行,银行可以是国家控股的,也不禁止纯私营的银行存在,例如各地的票号,但是都要接受中央银行的领导和管理。最重要的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分配给各个银行执行,货币的名称仍为曙光币。

工部暂时没有划分,依旧管理农业司、工业司、商业司、交通司(通信),四部分。

最后一项就是设立都察院,联省衙门成立之后,由于都察院的名字太招摇,因此,都察院并不存在,但是存在着科道、巡按御史,他们暂时由执政官管辖。现在随着联省衙门的完善,也由于联省无需太多的避讳,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都察院也应该建立了。

明代的都察院属于监督、审查的部门,它本来就应该独立于官府衙门之外的,明代的都察院就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并不归属于内阁,也不归属与六部。在联省朱万化就规定它向议会负责,与大法官、大都督府相同,也是独立的机构,设都御使一名,副都御使两名(三名主官利于监督)。

御史制度在中国始于秦代,之后代代相传,一直保持着其制度,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明代称之为都察院。它的职责就是监督百官,这些我们前面都有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正副都御使是高官,品级为二或三品,但是都察院中的御史品级都不高,像各科给事中,各省的道御史、巡按一般都是七品。

首任都御使由朱万化提名,议会通过,任命的是原山东巡抚卢象升。

都察院的职责除了上面说的监督审查各个官府衙门、官员之外,有记录历史的史官,还有对于交通、水利、通信、大工程、军队等等国家要害部门、事务临时派员审查。

卢象升的改任使得山东巡抚出缺,于是,原山东布政使朱家栋继任山东巡抚,提拔旧官僚出身的现任济南知府杨观光继任山东布政使。

杨观光是山东改制时留任的旧官僚,几年来政绩斐然,也是步步高升,这次又被任命为布政使,也算是联省的大员了。

杨观光也是历史留名之人,他比较年轻,也有点愤青,对于朝廷、社会的弊端多有批判,最“光彩”的一笔就是他打开北京的城门,迎接李自成进北京。也许他认为李自成来自农民军,定然会关心民众的疾苦,革新政治。这也说明他太偏执了、太愤青了,对李自成完全没有调查,就盲目的投靠过去。其实李自成岂是为民请命的主,他纯粹就是个巨匪大强盗,是极端自私之人。于是杨观光也就成了悲剧的人物。

---第438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