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杨威天下第449章:建设锡兰府(2 / 2)

加入书签

舰队一声令下,处于茶园镇的一个连就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周围的部队也迅速赶过来(国防军的马匹车辆还有自行车都不少,调动速度很快),可以调动到位的部队至少是四个连,外加一个连的武警,武警部队刚刚建立,招募的都是当地人,因此,除了军官之外都是僧伽罗人。现场指挥官是一团一营营长刘十三。

在新占领区,又是有关宗教,这种战斗的政策性极强,所以随着命令的到达,相应的政策要求也用电报送到了刘十三的手里。

要求明确具体:第一,战斗限于清真寺之内,不要扩大,处置的过程中对于所有的反抗者都要坚决镇压,手段要狠,不能留有余地,属于各级的首脑人物全部就地处决不可拖延,也无需请示。第二,战斗过程中可以避免的伤亡要尽量避免,减少死亡人数,战斗结束之后,更不能滥杀,除了首领骨干,尽量从宽处置。第三,战斗结束之后,不要破坏清真寺,但是要封闭,不准任何人进入。第四,不要宣传击毙了多少人,数字由舰队发布,现场的情况均需保密,不得泄露。

这些措施的原则就是,处理要果断,不良影响要减少,避免他们在教众中宣扬仇恨。

引导宗教适合政权的需要,手段是多方面的,血腥的镇压也在所难免。例如,历史上的清王朝,与藏传佛教关系密切,但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曾经对喇嘛活佛大开杀戒。仅仅雍正时代,为了寻找班禅,年羹尧在青海就血洗了数座寺庙。胡萝卜大棒并举,才换来了双方后来的配合默契。

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对于一个市镇,足以全面控制。上午十点,军事行动开始。

负责攻击清真寺的是一连,其他三个连分片控制了整个镇子。

清真寺中的教徒也得到了消息,知道事态有变,连忙关闭大门,提前举行宗教仪式,准备点火处决异教徒。

一连包围了大清真寺,并不叫门。架起火炮对准大门就开炮。20直射炮的炮弹一炮就把大门打飞了。

冲进去的是陆战队士兵和武警的混编队伍,为的是语言沟通方便。同时也是对武警士兵的考验,因为他们之中也有伊斯兰教徒。

清真寺院子里的广场上跪满了教徒,粗略的估计,有数千人,不少人被突然的爆炸惊起,四处乱跑。进入清真寺的武警士兵开始高喊:“原地趴下,反抗者死!”这是印地语。

跟随者喊声的就是枪击的声音,凡是无法控制的,立即击毙,以避免更大的混乱。时间不长,在武力的威胁之下,广场上终于安静了,所有的人,都趴在地上不动了。

在这些人的前面,一排木桩上绑着十六个人,身上都是血淋淋的,他们的脚下已经堆满了木柴,这是准备处死的人。但是,现在还顾不上救他们,广场上的数千人需要处理。

“后排的,慢慢站起来,向外走!双手抱头!不许奔跑!”

在战士的监押之下,一队一队的教徒,离开了清真寺,向镇子外面的一处空地上集中。其中不乏愤愤不服者,有反抗的举动,也有开口大骂的。国防军的处理就是立即枪毙,非如此不能迅速平息事态。现场一旦混乱,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这个过程中,也有几次从教堂里射出的火铳子弹。国防军的士兵和武警都在大门的一侧,还有不少盾牌防护,广场很大,能有六十米见方,国防军士兵的位置已经到了火铳射程的极限,铅弹已经没有力度了,受伤者有,绝不致命。国防军的反击是犀利的,不用步枪,也不用机枪,是20直射炮。这种炮的准确度堪比阻击步枪,炮弹像胡萝卜大小。一炮打进去,室内之人是没有活路的,并且它还有穿甲弹,墙壁是挡不住的,这里是热带地区,房屋的墙壁很单薄。

清理教徒差不多用了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然后才是救下被绑缚的“死囚”,广场上干净了,一个人也没有了。

喊话声又起:“教堂里的人出来!违令者死!”

喊了三遍,毫无动静。

陆战队士兵如何清理教堂,请听下回分解。

---第449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