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巍巍中华第529章:战云密布(2 / 2)
浦口城是一个极小的城池,城内不过数万人,用现代的观点来看,那里就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居民小区。国防军看守城门,就相当于居民区的看门保安,他们长年累月的看大门,进进出出城门的人都混个脸熟,要是冷不丁的来几个生人,一定会引起守门士兵的注意。
官军要对浦口动手,侦查、卧底等动作是军事行动的常识,但是陌生人频繁的出现就惊动了浦口的守军,特别是在联省与朝廷关系日趋紧张的敏感时期,其信息就不同寻常了。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军情报告。
这一份报告说了两件军情消息,其一是浦口城门的哨卡在一日之内发现了多起可疑之人,有放行的,有拦截盘问的,甚至还有搜出了武器而被拘捕者。他们携带的武器以*、短刀为主,都是容易藏匿的短小兵器。他们对于俘虏也进行了必要的审讯,可是这种审问不会有太多的收获,原因就是这些兵丁知道的太少,他们只是知道自己的任务,他们的长官不会告诉他们更多的东西,这是保密的常识。这些信息都显示出官军近期有对浦口作战的可能。第二个消息是第六师散布于长江流域各地的坐探,发觉了官军有比较大规模的调动,情况异常。
朝廷已经决定先下手为强了,自然会调动部队做战争准备。浦口的花皮驻军有多少?装备如何?城墙上的防御如何?这都是侦查的对象。此外,如果有可能还要混入城中一定的武装力量,用以作为战斗的内应。第六师军情报告的信息还是准确及时的。
由于此前国防军各个师的军官都重新调换,目前主持第六师的是师长:朱长泰(原第九师教官),教官:许荣(来自四师辽宁)。这份军情报告就是他们写的。
朱长泰是朱大典的老家仆出身,最早是派到河南南阳全面的主持那里的事务,同时兼任教官,此后进入军中也一直是教官的职务,他长于管理,是个能力很强的管理人才,军事方面不是他的强项。与他的情况相反,许荣一直是军事主官,还曾经在征日派遣军中任职,是个军事人才。他们的这种任命完全是由于朱长泰的资历老、地位高、军衔高的原因。在军队中军事主官还是部队的最大凝聚力,因此,才出现了这种奇怪的任命。
浦口城里有朝廷的县衙门,知县及以下的官吏衙役也不少,朝廷的官军做侦查完全可以利用他们,何必还冒险派出斥候呢?这就是官军不信任这些官吏了,他们也知道,浦口的官员都是和花皮一个鼻孔出气,利用他们侦查无异于给花皮通风报信,因此,才派出自己的斥候去侦查,同时也打算混入内应,这都属于作战的常识。
......
按照惯例,国防军日常军务大部分由陆军总监部处理了,重要的则上报大都督府,所有军务的处理情况汇总后,报到兵部,兵部做摘要上报到执政官处。所有各部上报到执政官那里的公文,一般都会由执政官呈报到督军府由督军审阅。
今天这一份情报就比较重要,并且朱万杰与朱大典都在一个院子里,于是他就连忙与他父亲商议。
他们商议的结果就是长江沿岸的第六师全面进入戒备的状态,同时独立第三团(运河沿岸)、独立第四团(汉水沿岸)、第十二师(两广)加强侦查和戒备。
加强戒备比临战备战还是差了一级,这些名词都对应着相应的操典,戒备的意思就是士兵全部回营,不准外出,增加岗哨,派出更多的侦查员侦查更详尽的敌情,内部清点物资,查清弹药储备量,不足的应该补充,如此等等。
这个决策毕竟有了准备,还是有点大意了,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其一,联省遭遇突变,大家的心思都在如何处理内部事务上了,重视的程度不够。其二是国防军对官军历来站着上风,官军从来不敢挑衅,因此就麻痹了。其三,国防军历来对待朝廷和官军都是比较友好的,双方绝对不是不死不休的死敌,因此也就没有当做敌人去对待。
不光是国防军的上层人物麻痹了,浦口的驻军虽然按规定向上打了报告,他们也同样很麻痹。例如:他们对于混入城中之人缺乏进一步追究的行动;抓获的嫌疑分子审查之后也都放了。其原因还是他们一直与官军混杂在一起,互相之间比较友好,再者说城里还有朝廷的衙门,有几个官军的兵弁往来也属于正常。总之就是警惕性不高。
朱大典他们的处理意见,在当天或者第二天也就呈报到了联省衙门和督军府,朱钰现在就是个牌位,他如果愿意看,也是可以看到的。就是他看了,也是个“已阅”而已,也不会有别的意见,现在也没人听他的。
战云密布的情况下,国防军的反应不足,这将导致什么结果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529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