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的一生(1 / 2)
【等待的时候找了些哥舒翰的东西给大家先看看,这个人物在之后的书中也会出现多次,目前还没想好怎样定位。(ps:作品相关里面给出的一些资料都是方便大家阅读的,当然也不否认,我也在用这些东西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毕竟是个新手,光靠全勤低保了……但是我保证不会在收费章节中灌水,另外这些东西,很快便会删除,然后用收费章节的字数补回来,因为一旦你删除了,纵横的字数就会显示负数,不补不行。最后,这些天临近过年所以突发情况多一些,请大家能够谅解!非常感谢!)】
一
哥舒翰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混。
他是西域突骑施人,父亲哥舒道元官任唐朝的安西副都护。由于父亲官位高,家境富裕,所以哥舒翰就成天游手好闲,领着一帮纨绔子弟到处瞎混,除了喝酒就是赌博,几乎没干过一件正经事。
40岁后,哥舒翰痛定思痛,毅然决定到边疆从军,“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此时的哥舒翰恐怕连自己也不会想到,竟然一不留神就混成了帝国的封疆大吏。
天宝八载六月,哥舒翰奉玄宗之命,集结六万大军,远征石堡城(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此城是唐军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塞,也是吐蕃进军河陇的必经门户。从高宗时代起到开元、天宝年间,这里就是唐朝和吐蕃的必争之地。双方曾在此反复争夺,数度易手。哥舒翰出兵后,苦战多日,最终以牺牲数万将士的代价,攻下了这座坚城。
石堡城一战,使哥舒翰当之无愧地跻身名将的行列。
二
自从成功夺取石堡城后,哥舒翰就日益受到玄宗的赏识和器重。战后,已担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旋即被加封为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赐绸缎千匹,田庄、豪宅各一所;天宝十一载,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十二载,进封凉国公,实封食邑300户,并兼任河西节度使,不久又晋爵西平郡王;十三载,加拜太子太保,又加食邑300户。
由于哥舒翰是“高干.子弟”出身,功成名就后,他的纨绔习气又暴露无遗,“好饮酒,颇恣声色”,结果很快身体就垮了。天宝十三载,哥舒翰突然中风,昏迷了好久才苏醒过来。此后他便回到长安,一边寻医问药,一边安心静养,虽然头上还挂着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头衔,但实际上已经不再过问边务,而是“废疾于家”,在京师当起了寓公。
当寓公的日子虽然有些闷,但至少逍遥自在。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哥舒翰必将躺在他那辉煌的功劳簿上,度过逍遥自在、荣华富贵的后半生。
可是,仅仅一年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得知东都洛阳陷落、封常清败走陕郡的消息后,哥舒翰就感到情况不妙了。紧接着,潼关又传来令他更为震惊的消息-高仙芝和封常清擅自撤离陕郡,退守潼关,居然双双被玄宗砍掉了脑袋!
高、封二人被杀数日后,玄宗就紧急传召哥舒翰入宫,命他顶替高仙芝的兵马副元帅之职,即刻进驻潼关,征讨安禄山。
然而这时,李唐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一个致命危机。
危机源于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相互猜忌。
众所周知,安禄山起兵打的是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而当时朝野上下也一致认为,就是因为杨国忠恃宠擅权、跋扈专断,逼得安禄山狗急跳墙,才导致了这场空前的大祸乱,所以很多人都对杨国忠咬牙切齿,必欲诛之而后快。
哥舒翰麾下有一个部将叫王思礼,就屡劝哥舒翰上表朝廷,要求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可哥舒翰始终没有答应,因为他很清楚,现在杀杨国忠除了泄愤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何况大敌当前,自己人更不能搞窝里斗。
王思礼以为哥舒翰怕事,就自告奋勇,说他愿意带领30名骑兵入京,秘密绑架杨国忠,然后将他抓到潼关杀了。哥舒翰狠狠瞪了王思礼一眼,没好气地说:“你这么干,造反的就是我哥舒翰,不是安禄山了!”
然而,让哥舒翰没有想到的是,他这边处处以大局为重,尽量摒弃个人好恶,可杨国忠那边却早就对他起了猜忌之心。
三
自从玄宗把18万兵马交到哥舒翰手中后,杨国忠的心就悬起来了。
在他看来,关外的安禄山对他固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可此刻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又何尝不是呢?现在满大街的人都在叫嚣要杀他杨国忠,哥舒翰会不会趁此机会反戈一击,拿他杨国忠的人头去收买天下人心呢?
杨国忠上奏玄宗,说:“如今潼关大军虽然兵力强盛,可万一失利,京师就危险了。臣请求从皇宫下属各部门人员中挑选出3000精壮士兵,加以训练,以备不测。”
玄宗当即照准,并命剑南道(当时剑南节度使仍由杨国忠遥领)将领李福德统御这支后备队。随后,杨国忠又另外招募了一万人,命亲信将领杜乾运率领,进驻灞上(今西安东灞河河畔),名义上是防备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不是傻瓜,当然不会任由杨国忠摆布。
杜乾运刚进驻灞上没几天,哥舒翰就上奏玄宗,要求将杜乾运的这支部队划归潼关统一指挥。玄宗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哥舒翰和杨国忠在暗中角力,当即表示同意。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一,哥舒翰借故把杜乾运召到潼关,然后随便栽个罪名就把他杀了。消息传回长安,杨国忠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料到,哥舒翰竟然会如此胆大妄为、心狠手辣!
至此,杨国忠和哥舒翰已经从相互猜忌、相互戒备,发展到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地步。
这两个李唐朝廷的股肱重臣,一个大权独揽,一个重兵在握,可他们并没有把矛头共同指向潼关外面的敌人,而是掉转方向,彼此指向了对方。
就在杜乾运被哥舒翰诱杀的第二天,玄宗忽然接到了一份情报。情报称叛军大将崔乾祐驻守陕郡的兵力不超过4000人,而且都是老弱残兵,防守异常薄弱,官军应抓住战机大举反攻。玄宗大喜,立即派遣使臣到潼关宣诏,命哥舒翰即刻率部东征,进攻陕郡,克复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这份情报的来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份情报是错误的。
更准确地说,这份情报纯粹是捏造的。
因为,崔乾祐作为燕军西进关中的前锋,其兵力虽然不会很多,但至少也在两万到三万之间。更重要的是,崔乾祐麾下的部众都是骁勇强悍的百战之兵,属于燕军中的野战劲旅,尤其是其中的同罗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所以,实际情况绝非那份可笑的情报所说的那样,什么兵力不满4000,还什么老弱病残、防守薄弱云云,这些完全是扯淡,并且是别有用心的扯淡!
那么,这份别有用心的情报又是谁捏造的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除了杨国忠,没有人会这么做,也没有人敢这么做。
接到玄宗下令东征的诏书后,哥舒翰懵了。就目前的战局而言,这无疑是最弱智、最可笑、最不合理的一个决策。
哥舒翰不敢耽搁,连夜起草了一道奏疏,让使者回禀玄宗。他在奏疏中说:“安禄山久经战阵,军事经验非常丰富,此次叛乱蓄谋已久,他岂能不做充分准备?如果说陕郡的兵力薄弱,那也必然是以此引诱我军出击,一旦我们真的出击,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而且,叛军千里而来,利在速战速决;我军据险而守,利在打持久战。更何况,叛军残暴,久之必失人心,兵力也会萎缩,我们只要静观其变,到时候乘虚而入,定能不战而生擒安禄山!”
就在哥舒翰呈上奏疏的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向玄宗提出了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我军正计划北上,直捣范阳,覆其巢穴,俘虏叛军的妻儿老小作为人质,以此向他们招降。届时,叛军必定会从内部崩溃。至于潼关大军,只要坚守阵地,把叛军拖住,让他们筋疲力尽就够了,千万不可轻易出击。”
两份来自前线的奏报不谋而合地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战略,那就是--坚守潼关。
只要玄宗能够虚心接受这四个字,那么后面的历史很可能就会全盘改写。
可惜,玄宗并不接受。
他一心只想着快速反攻,光复东都,彻底洗刷安禄山带给他的耻辱。所以,他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观望拖延。此外,杨国忠又整天在他耳边吹风,说眼下叛军毫无防备,绝不能让哥舒翰逗留延宕、贻误战机云云,玄宗心里就更是急不可耐,随即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
圣命难违。哥舒翰即便明知道只要迈出潼关一步,就等于迈进了鬼门关,也只能怀着满腔的无奈和悲怆往前迈!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哥舒翰留下一部分羸兵守关,然后“抚膺恸哭”,“引兵出关”。
四
18万大军出潼关后,整整走了三天,才到达灵宝(今河南灵宝东北)西原。此处名为西原,实际上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北有黄河之险,南有崤山之阻,中间仅有一条狭窄隘道的险地,隘道长达70里。
很显然,这样的地形对于大兵团的行军是极为不利的。哥舒翰的18万大军不仅不能快速行进,而且很容易在隘道中成淤塞之势。
更为致命的是,敌人如果在这个地方打伏击,18万唐军势必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成为任人宰割的18万头羔羊。
如此得天独厚的伏击地形,如此难得的全歼唐军的机会,崔乾祐会放过吗?
当然不会。
他早就在这里张好了一个口袋,只等唐军乖乖往里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