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尔虞?我诈!(1 / 2)

加入书签

在这半年时间里,比起兖州局势来说,青州的曹操势力和卫宁势力倒并不显得有多么紧张,黄忠统领的青州军,在他的多年的训练下,已经颇有了起色,但毕竟不比河东其余地方的正规军那般,名声不大。

除了按照惯例两面设防关卡,严禁两方治下百姓商人私自流通,互相搞搞侦查,反侦察,间谍,反间谍外,便是风平浪静,相比较起南面太史慈,徐荣两军在阳翟和官渡两个地方和曹操,孙坚军时不时发生的摩擦,火药味却是暗淡太多。

显然,曹操和孙坚也不认为青州将会是决战的地点,这一路的对峙,只是为了互相牵制罢了。真正的攻击重心,必然是要看官渡,中牟,阳翟这三点两线,又或者是濮阳张辽和东郡夏侯兄弟这一处战场上。

但曹操和孙坚都更加倾向于将重心放在官渡这条战线上,毕竟在这条战线的背后,都是两家人最重要的根基。要嘛,是三河骑士踏破兖州,冲破他曹操的老巢陈留,要嘛,是他孙曹联军攻破河东的战线,北渡黄河,逼进安邑。

在看清楚了青州的局势之后,曹操便将与黄忠对峙的于禁调回了兖州,而当曹操和孙坚密谋过后,于禁便成为了曹操西征军的统帅,而代表孙坚出战的,则是江东老将韩当。

这支兵马星夜得令便大张旗鼓出城南下,绕过南顿,蔡线,西进到叶城,而后突破了鲁阳直接向宛城逼近。

而事实上,这支兵马远没有他人想象中的那般壮大,在行军中,还是前进中,这支兵马除了外围的三千人是正规的精锐外,内里的其余兵马,却都只是一批老弱病残罢了。

他们对外称呼这支兵马为三万人,但实际上,两家各出兵七千人,也只合共一万五千人罢了。

以一万五千人,而其中只有三千人有战斗力,别说去增援汉中,和赵云的七万河东军作战,就算是渡过荆北,都显得有些困难,刘表军战力不强,还未恢复元气暂且不提,但是宛城的张济,手中控制的可是当初凉州军系分裂出来的部队,经过两年的操练加上河东的供给,实力不容小觑。

但是,正如同曹操和孙坚所料到的一般,也是卫宁所预料中的一样,天下诸侯各怀鬼胎,就算是明里上作为卫宁鹰犬的刘表,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就牵扯进河东和孙曹之间的战争中。于禁和韩当的兵马很轻易的就攻入了荆州北方的州郡各县,而在宛城中的张济也悄然向北方撤离。

荆北的空洞,是曹操早就预料中的,事实上,卫宁也没有将希望放在刘表的身上,而卫宁除了命令张济放弃宛城保存实力而暂时后撤外,卫宁并没有知会刘表如何去行动,刘表也乐意看着河东和孙曹之间的互相厮杀。也正是如此,卫宁也希望看到孙曹联军的顺畅,而以此更加迅即的向着汉中靠近。

刘表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胜利的天平倾斜时,再做出合乎自己利益的选择才是最好。

何况当初刘表北征袁术,被孙坚摆了一道,陷入汝南恶患难以脱身,伤亡惨重,若不是卫宁让宛城张济相助了那么一下,恐怕荆州元气没有个十数年是不可能恢复的了的,而那个时候荆州也早被野心勃勃的孙坚和曹操给瓜分掉了。

而在半年前起,刘表就已经暗自约束了荆州兵马,尽量的收拢兵马向南面转移,放弃了荆北的大量土地,集中精力开发荆南。一来是为了尽快的恢复当初豫州之战的创伤,二来,曹操和孙坚联合一处,自己依附河东,那么显然会招到这两个人的敌意,既可示敌以弱,又能更加凝练实力以求自保,刘表这样的选择对于两方来说都好,而卫宁也没有理由去责怪他,毕竟河东又没有指示他做什么,就算有什么指示,他也可以用各种理由去推搪。

事实上,曹操自信满满已经看破卫宁的诡计。很简单,河东是完全有能力攻破汉中,在七万兵马,充足的后勤,以及大后方卫宁毫无保留的支持下,汉中不可能还能够守住那么久,更别提两军几乎就没有真正的正面交锋过。而比起河东军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奇袭,几乎就没有发生过一次,这简直就是不合乎常理的。

而不单单如此,荆州以北的空虚,张济的主动后撤,都应证了曹操的猜测。河东是有意要让他分散实力,分兵投入汉中。曹操毫不怀疑,只要于禁和韩当的那三万兵马出现在汉中的那一刻,恐怕也是汉中被河东军包围,甚至有可能出现在汉中城墙上的都已经可能是河东的人马了。

曹操既然看破了卫宁的计划,而他却反而毫不在意的顺着对手的想法跳进了这个圈子,为的,也正是他同样庞大的一道布局。

随着这半年来的对峙,他所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了应对日后发生的事情的想法,与孙坚的共同谋划,已经有了初步建立一个大战略的基础,而当付出这些东西到实践上的时候,一些必要的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于禁和韩当的那支部队当然并谈不上是用来牺牲的,但也可以说是为了投石问路的石子,试探一下,结果是否是应正了曹操的预想,而结果却的确如同曹操猜测一般,也顺其自然的成为了麻痹掉对手的棋子而已,也推动了曹操后续计划的进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