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流着奶和蜜的地方?(1 / 2)

加入书签

严寒的冬季并没有完全阻挡苏德军队展开军事行动。只不过没有爆动则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役而已。

大阵仗没有。这几千上万人的“小战斗”几乎天天都打!

在漫长的交火线上。双方每天爆的战斗不计其数。相对规模大一些的在乌克兰第聂伯河右岸地区接连爆:在第伯河沿岸高地北部地区和沃伦——波多利耶高地西北部。围绕大小居民点和交通线的争夺一天也没有停止!

乌克兰的高地并不是什么纯粹意义上的山地。大部分是海拔相对较高的平原。而且面积极大。夏季时机械化部队在这样的地形环境下能得到极佳的战术使用。几个月前德南方集团军群和红军乌克兰方面军在这一带爆过多次坦克大战!

积雪的大地上。特别是沿着公路线和那些城镇附近。随意就能现战斗中击毁的双方装备。乌克兰的城镇、乡村更是战争中典型的一派萧瑟。

但冬季皑皑的白雪让两边在这个季节几乎只能动用步兵和滑雪部队——没什么车辆和坦克能在积雪深度常常过一米的环境下运动自如。

总体来说整条战线处于胶着状态。谁也无法取得太大的进展。都只能窝在居民点和初冬时抢修的工事内防御。

苏德战争期间大型战役不断。但常常是一个打完就“停停”:部队整编调动时一个原因。这天气也是原因。适于大规模进攻的时间不长。不是严寒就是泥泞季节在泥潭里做“湿地猎兵”、顾着同泥浆作战。

二月十四日。巴勒斯坦地区中部犹地亚山上建筑在四座山丘上的一座历史古城。升起的晨光照耀着这座群山环抱中古老城市。

据说它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一座的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源地。三教都把它视为自己的圣地。

它就是耶路撒冷!

犹太人称之为“尤罗萨拉姆”——“耶路撒冷”。“和平之城”;阿拉伯人称它“古德斯”——圣城”。

在城区里屹立着一座豪华饭店:在这座似乎是以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之名命名的酒店里。一个简短地会议正在进行。

是会议。更像是个讲座。

大卫王饭店。这座号称地球上巴黎丽兹酒店以西最好的饭店的会议室里。苏联青年代表团正在进行一个临时决定的早会。

列昂诺夫、希多连科、卢德维克、巴甫洛夫、柳德米拉和瓦西里坐在一块。所有人都在听代表团里地一位叫科博洛夫的莫斯科诺曼诺夫大学讲师上课。讲解这座城市的特点。重点强调了这里的复杂情况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同志们。耶路撒冷长期以来就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聚居的城市。相传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在耶路撒冷城内地锡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犹太教圣殿。是古犹太人进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犹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后来犹太人在圣殿废墟上筑起一道城墙。称为“哭墙”。成为当今犹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过会我们地参观目地地之一就是那里。”

“这是座苦难和历史复杂的城市。耶路撒冷老城始建以来。已经重建和修复过十多次。公元前1049年开始是大卫王统治下的古以色列王国老城。到了公元前新巴比伦、在今天的伊拉克地区。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这座城市。把它夷为了平地。到了公元前耶路撒冷又被波斯大琉士王侵占。

“到了公元前4世纪后。耶路撒冷相继附属于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诸王国。公元前6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时。驱逐了城内的犹太人。罗马人在巴勒斯坦对犹太人的暴政。引起了犹太人四次大规模的起义。罗马人进行血腥镇压的过程中屠杀了一百多万犹太人。并有大批犹太人被掠往欧洲。沦为奴隶。劫后余生的犹太人纷纷外逃。主要去向是现今的英德等地区。后来又大批流向俄罗斯、东欧、北美等……

“到了公元阿拉伯人打败了罗马人。此后耶路撒冷长期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地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教。在麦加城受到当地贵族的反对。传说中一天夜里。他从梦中被唤醒。乘骑由天使送来的一匹有女人头的银灰色牝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在这里踩在一块圣石上。飞上九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启示后。当夜又返回麦加城。”

“这就是伊斯兰教中有名的“夜行和登宵”。是穆斯林的重要教义之一。由于这夜游神话。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麦地纳地第三圣地。”

“公元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地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到耶路撒冷。在耶稣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复活教堂。又称圣墓教堂。因此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地。在11世纪末。罗马教皇和欧洲地君主们以“收复圣城”的名义。多次动十字军东征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随后在此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延续近一个世纪萨拉丁大败十字军。收复了耶路撒冷。

“这座城市的复杂和苦难也正是由于它是三大宗教圣地:为了争夺圣地。自古以来在这里不知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耶路撒冷先后18次被夷为平地。但每次之后都得到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座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

“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少见的屡遭破坏但又备受崇敬的一座美丽城市年以前。耶路撒冷有城墙。城区分4个居民区:犹太居民区、穆斯林居民区、亚美尼亚和基督教居民区。这样一种复杂的居民情况。纷争在这座城市永远不缺。到了一战时的1917年盟军占领耶路撒冷年起开始由英国“托管”……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会议。可以提问。这台下也有极小地谈话声。

“柳德米拉。你懂吗?我听得头都大了。一团浆糊没明白。这大学里的老师是不是个个都这样唠叨?”

问话的是一脸疑惑的巴甫洛夫。他知道耶路撒冷很复杂、历史悠久。但就是听了讲师同志地这一大堆讲解还是没搞明白——“这是什么城市。怎么这么麻烦?!”

“给我老实点。没文化就不要骚扰别人听课。”

边上的瓦西里忍不住开口:其实他也没搞明白。就是喜欢咯巴甫洛夫抬抬杠。讽刺一下那个家伙没见识——其实他自己脑子里都是一团浆糊。一对难兄难弟。

“他已经讲的很简单了。要是讲耶路撒冷具体的历史。估计说个几天也讲不完。”作为曾经基辅国立大学主修历史的大学生。柳德米拉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也知道今天为什么一早要开这个会。

原本代表团要她也上去给代表团上上课。但既然有懂得历史的大学讲师在。柳德米拉就拒绝了。

也难怪代表团成员们有点不耐烦:三天前他们才到巴勒斯坦。一路上算是好好地见识了中亚和中东地风景——用瓦西里的话就是“怎么会有这么荒凉的地方?”

习惯了乌拉尔地密林。看这里地自然环境显然会觉得似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原本他们要直接抵达海法。按后通过海路前往英国。但英国人却先把代表团送到了耶路撒冷。美名曰参观。

“英国人在地中海估计有点焦头烂额。拖时间。”

对于英国人的安排。列昂诺夫有自己的见解。

代表团连在自己控制的德黑兰都没做什么参观安排。这英国人到是想得周到。还把代表团安排在条件最好的大卫王饭店。这座豪华到奢侈的酒店——同窗外视线里的耶路撒冷城的“破败“形成了鲜明对比。

原本耶路撒冷面积到18世纪中期都只有1平方公里。居民区拥挤不堪。到了18世纪60年代开始耶路撒冷的居民区不断扩大。到最后各种信仰的居民群扩建地新的居民区又连接到一起成为新城。

当月11日英军占领耶路撒冷时。新城已经形成一片错综复杂的居民区群。每个居民区有一个不同的种族构成。

在英国统治下。这个展继续下去。最后。老城区演变为一个贫穷的老居民区。

而新城区远看也差不多:英国人规定耶路撒冷的建筑外表必须是沙岩做成地。来保护城市原貌。也是这点。让代表团团员们看来其外表破败而落后。

都挤在一块了。这麻烦不用历史原因影响就会不断出现。更不用说这座城市地名字叫耶路撒冷!

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移民一直在增加。他们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也逐渐升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地英国公布了巴勒斯坦白皮书停止犹太人的移民。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高度自治。

历史上英国人根本无法妥善处理阿以矛盾。这导致了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一个“乱”。只不过这个“乱”还是一种静静地潜伏状态。还没有爆出来。

一旦爆。英国人可处理不了。

大战的战火并没有烧到这里。但给苏联年轻人们的感觉是城市死气沉沉。完全没有苏联城市那种欣欣向荣的味道:殖民统治的弊病。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代表团在英国人面前也是盛情难却。就同意了他们的安排。

上午九点。几辆大卡车在酒店门口等待。

“酒店不错。天气也还行。”瓦西里的调侃。树少了点。但至少这里的天气不冷。

“哭墙”。古代犹太国第二神庙地唯一残余部分。一段长约50米、高不足20米的大石墙。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这会“哭墙”中间还没有什么屏风。也没有什么硬性的男女有别分开安排。靠地是自觉:男士们倒是必须戴上帽子才能进入。代表团成员们都有帽子。显然符合要求——虽然不是小圆帽。但不要“脑袋露天“就成。

这次就是非军人都是戴帽子。出前注意了的。

在哭墙前。大家看到了许多徘徊不去的祈祷者。有以手抚墙面的。有背诵经文的。

柳德米拉静静地看着那堵大石墙。同边上人说:“公元初年。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即是欧亚分界线。上千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在一种有点肃穆和凄凉地环境下。团员们也没人说什么调侃的话。刚才的会议上强调了地;也没人想去摸摸那些大石块。

带着相机负责拍照地同志正在拍照片。对于这个大家倒是挺有兴趣。留个难得的纪念。

英国人说这里不好来个搭台拍大合影。那就三五一群留个影。也算没白来一趟耶路撒冷。

这时有人走近列昂诺夫。一看是刚才讲课的科博洛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