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监察御史王九川(1 / 2)

加入书签

第七百一十四章监察御史王九川

朱厚煌问道:“你觉得这些奏折上面所写的,是真是假?”

王九川说道:“臣远在吕宋,对东雍的事情不大了解,不敢下定论。”

朱厚煌说道:“好,那你就去给孤查清楚,王九川听令。”

王九川躬身听令道:“下官在。”

朱厚煌说道:“孤命你查证所有奏折真伪,如果查实,报给孤听,如果有诬陷,原罪反坐,但是如果发现你所查失实,弄觉得该怎么办?”

王九川说道:“臣愿意与案犯同罪。”

朱厚煌哈哈一笑说道:“好。这一件事情办的好,孤就命你为监察御史。总管东雍百官法度。”

“机会,”王九川明显的感受道这是一个机会。

朱厚煌的政治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了。或者说东雍官场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不知道有多少官员都在偷偷的读史记,汉书,揣摩汉代的制度。

汉代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哪三公,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而对比现在东雍的体制,丞相对应长史,太尉对应枢密院,御史大夫却没有对应的官职,而东雍体系之中连言官都没有。

王九川很明白,自己这个监察御史,很可能是与少府令,长史,枢密院使并列的大官,即便一时间爬不上去,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不过王九川也知道,他一个人根本不能办事情,他面前的案件最少有十几桩。他必须先找足够的人手,才能办成这一件事情。

王九川说道:“不知道臣应该去哪里找帮手,否则这些案子,臣一个查到猴年马月了。”

朱厚煌说道:“从在外官员之中抽调,孤也还派给你几个雍王府的书吏。一并查办,在正旦之前,给孤一个交代。”

王九川说道:“是。”

朱厚煌选择王九川,也不是没有别的原因的。

不管朱厚煌的政治理念如何,但是这些来自大明的文官,半辈子都在大明长大,耳濡目染之下,更喜欢当大明的官,不愿意当东雍的官。

无他,因为东雍官吏一体事务繁杂。比不得在大明当官清贵。朱厚煌对他们也是相当的宽厚,数年来,似乎还没有诛杀过一个文官。

朱厚煌觉得,他们似乎将自己的宽宏大量当成了软弱。恩威并施才为君之道,所谓这恩有了,威也要有。

朱厚煌的威不仅仅是指这一次清查官吏,还有就王九川的提拔。

王九川能文能武,能杀的了人,能安的了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朱厚煌却没有想让他登上东雍最核心的位置上。

如果没有少府与长史府之争,王九川想进入东雍核心,少说要熬个数年。

如今这个机会,却让朱厚煌将王九川给提拔上来。

王九川是南洋人,与大明一派,代表了很多南洋人在东雍利益,但是人数并不多。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吏试出来为官最高之人。

王九川两个身分,代表着两个派系。与来自大明的官员却大大不一样,大明过来的官员,多半是有功名的,而且是同窗举荐。

所以双方的思想都不一样,大明来人,虽然在东雍生活日久,但是还是保持着一些大明的习惯,认识,对这些吏试出来当从小吏做起的人,有些看不起。

偏生人才培养也不是说有就用的。

东雍荒芜之地,迁徙过来的人,都是底层百姓,乃至于从南洋各地投奔过来的人才,也与中原的人才,差了不少。

朱厚煌只能倚重他们。这些吏试出身的官员,非数十年的历练未必能走上高位。

王九川只能算是一个异数,即便如此也是朱厚煌有意提拔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