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咄咄逼人(1 / 2)

加入书签

“对于日本人的要求怎么看?”

1914年8月17日。

中南海。

一战已经爆发。

1914年7月23日,奥匈驻塞尔维亚公使吉斯尔男爵向塞尔维亚当局递上了最后通牒,提出了10项苛刻的条件。塞尔维亚政府高层读罢后无不面面相觑,众人一致认为,奥匈最后通牒措词之严厉,条件之苛刻是前所未有,接受了这些条件几乎等于亡国,而拒绝则必将意味着战争,塞尔维亚毕竟只是一个小国,以弱博强,胜算不足,高层陷入了混乱。

他们想要讨价还价。

英国外长爱德华·格雷指出,此项最后通牒是“有史以来一个国家对他国发出之最可怕的文件”。奥匈帝国在最后通牒中开出10个条件,塞尔维亚只接受其中8个条件,剩下两个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因此奥匈帝国在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至此欧洲主要国家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一场波及十几亿人口的世界大战,一场伤亡几千万人的世界大战,就在欧洲开始。

双方军队加起来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战争。不过虽然战争开始,但这些欧洲列强还没有人意识到,这次战争会有多大的影响。

因为大家的想法都非常简单。那就是速战速决,然后逼迫对手低头,然后签订一份条约。这是双方开始的目标。

不过对于中国来说,遥远的欧战还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但更加急迫的事情出现在大家面前。

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德国政府下了“最后通牒”,以将胶州湾租界地全部交还给中国为由,要求德国政府必须无条件地将青岛交由日本暂管,德国陆海军撤出中国,否则日本将采取必要的行动。

而德国人是这样回答的。

“可以考虑把青岛交还中国,但是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

而且面对日本的强硬立场,德国摆出了一副一战到底的架势。德皇威廉二世亲自电告身兼青岛要塞司令的迈尔瓦德克总督:“务必保卫青岛要塞,战斗到最后一人。”

因此日本人开始封锁青岛,开始战争动员。

不过面对德国人的要塞,日本人也感到头疼。为了减少损失,日本准备从德国人的背后袭击。而选择的地方就是崂山湾和蓬莱。

可是这地方目前都是中国军队控制。

在世界大战开始之后,中国就宣布中立。按照世界规则,任何部队都不允许从中立国家通过。

因此这对于日本人是一个难题。

可是狂妄的日本人根本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因此日本人要求中国军队后撤,宣布山东不属于中立的范围。因为日本人的这个要求,张学文才会紧急召开会议,中央各部门部长不用说,人民党高层,军方高层都参加了会议。

大家的脸色都不好看。

毕竟中国刚刚宣布这一次世界大战中立,你日本就过来跟中国说,把山东让出来。他们要在这里打仗,这是赤裸裸的打中国政府的脸。

“不能,绝对不能答应。”

新任工商总局局长孙宝琦第一个出来反对。

孙宝琦今年四十七岁,但他做过驻法大使、驻德大使,做过顺天府尹,做过津浦铁路总办,做过山东巡抚。也是在他担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山东先是宣布独立,但很快取消独立。

民国成立之后,担任外交总长,还短暂担任过总理的位置。

虽然孙宝琦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有过蛇鼠两端的表现。但是他本人能力很出色,而且非常识时务,加上拥有很丰富的施政经验,因此成为了新成立工商总局局长职务。

北洋军的很多高层都是如此。

他们有能力、有经验,但他们很多都和人民党关系一般。他们当中有很多旧读书人,对于现在的共和政体并不是特别了解。

当中不少人愿意出来做官,相比起人民党的党纲,他们更看好张学文这个人。

他们不少人还有那种找到明主的想法。

这些人张学文起用不少,但又不想给他们太重要的位置。害怕他们合作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北洋势力。

孙宝琦是做过外交总长的,更是在山东做过巡抚。因此第一个开口。

“总统,日本人狼子野心。就算德国人归还胶州,也应该是给我们,而不是他们。他们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千万不能答应。”

“对,千万不能答应。”

目前担任内务部部长的谭人凤站了出来。

其实自从人民党入主中央之后,谭人凤慢慢的淡出政局。倒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他开始担任内务部。新政府的内务部和之前的内务部大不相同。

这个部门开始管辖的是之前的安全部。

国家安全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