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空军建设(1 / 2)

加入书签

“真是年轻有为。几位的大名我早就听说了。”

看到目前武昌飞机制造厂的几个工程师之后,张学文真的是由衷的感到高兴,还有佩服。

空军。

尹昌衡和郭松龄来到武昌,和中国航空大学的校长、武昌飞机制造厂厂长秦国镛会和。然后考察了中国航空大学,也开始了解空军是怎么样的。然后就来到武昌飞机制造厂,和这些飞机制造工程师谈谈。

毕竟尹昌衡和郭松龄都是陆军出身,这一次寿命组建空军,他们对于空军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概念。还是要跟秦国镛他们好好学习。

已经快半年时间。

尹昌衡和郭松龄两个人对于空军的发展已经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一次尹昌衡、郭松龄,以及秦国镛、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王孝丰都来到了北京。

讨论空军的发展。

真的太年轻。

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王孝丰,年纪最大的巴玉藻才二十四岁。其他的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却是目前中国整个飞机工业的核心人物。

这是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在国外比任何人都要刻苦,拿到了最好的成绩。

“几位能够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我们一点工业基础也没有的中国,我深感佩服。”

“总统,我们是中国人。当初去英国、美国学习,就是为了有一日回报祖国。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当然要回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中国不会比他们差。”

巴玉藻在几个人当中年纪最大。

也是此次武昌飞机制造厂的总工程师,因此立马站起来表态。

“好,好。”

张学文非常高兴,因此兴奋道:“硕权,你说说我们国家连绵五千年,还能够屹立在世界,我们的文化没有断绝。就是因为有这些民族栋梁,不计较个人得失。”

“是啊,总统。有这些年轻人在,何愁国家不兴。”

“总统,司令员,你们过奖了。”

张学文和尹昌衡夸奖的,让几个年轻人都不好意思。秦国镛看着张学文和尹昌衡,再看了看巴玉藻、王助这些年轻人,突然很是感慨。

其实张学文和尹昌衡的年纪也不大。

两个人今年都是三十二岁,再有一段时间才是三十三岁。

他们在巴玉藻、王助这个年龄段的时候,都是参加了革命,参加了同盟会。在辛亥年的时候,他们也不过是二十五六岁,出生入死打造了中华民国。

秦国镛严格说起来,并不是谁的人。

他既不排斥满清,也不排斥袁世凯,更是不排斥国民党,人民党。他在满清做过官,给袁世凯做过官,在人民党政府也做官。对于秦国镛来说,谁能给带领中国走向强大,他就支持谁。并没有明确的政治观点。

如果说以前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那么今天看到他们的时候,突然觉得中国是大有未来的。

因为这些年轻人。

张学文、尹昌衡都是革命党出身,在辛亥革命年间贡献很大,都是打过仗的。而巴玉藻他们却放弃在美国的生活,回到中国这个根本就没有任何根基的国家。

张学文说的那句很对。

都是民族栋梁。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才会一次次从沉沦当中重新崛起。想到这些秦国镛心中也是升起一股豪气,自己也是留学国外,学习技术的。

现在正是中国要发展的时候,自己也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来,坐。”

张学文让他们坐下来之后,道:“你们递交的报告我看了。我想问问我们的大工程师,我们一年能造多少飞机。”

“目前我们都是进行手工制造,还没有形成量产。如果按照现在的方法制造飞机,我们飞机制造厂一年也就能够生产二三十架飞机而已。”

巴玉藻回答。

“可是欧洲各国在几年之内已经是制造了几万架飞机。”

可怜。

手工制造飞机,一年生产二三十架。

“大家的工业基础不一样。不知道总统有没有听说过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

“当然。”

“他们公司目前有一种制造汽车的流程,叫流水线生产。简单来说就是,在制造一件东西的时候,里面会有很多重复的动作。以前这些工作都需要技术工人才能做,能够制造汽车的都是技术工人。但进行了流水线生产之后,很多简单的、重复的、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一般人。那些没有技术能力的普通工人,也能够完成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流水线。

有优点,有缺点。

但对于中国这样文盲很多,技术工人缺乏的大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巴玉藻继续介绍一下关于流水线的问题,然后才道:“我们目前的飞机制造厂其实也可以学习他们。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飞机的制造,我们的产量永远都上不去。除非我们继续增加技术工人。可是那些技术工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因此我认为,对于制造飞机我们可以做一个明确的分工,成立几个分厂。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就专门研究制造发动机,专门制作飞机发动机。制作机翼的,就专门制造机翼。我们把飞机分割成几个部分,进行标准化。分的越细,效率其实会越高。而飞机制造厂,最后就做组装的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够短时间之内大大提高飞机制造的数量。按照我的计算,我们如果完成这些之后,一年生产几百架也不是不可能的。”

听着巴玉藻的话,张学文点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