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回 玉与紫英(1 / 2)

加入书签

先扯点闲话。

慕荣氏和拓跋氏虽然是这两支来到夷州的鲜卑部族的姓氏,但实际上这两个姓氏的历史却也是非常的久,而且在许多事上有着不少的争议。

先说慕容氏,其姓源出处有四。

其一是源自高辛氏,也就是帝喾的后裔。据说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便取姓为慕容,意思是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所以这个慕容有“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的意思。后来这支慕容姓的后人在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其二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根据某些史料中的记载,于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于慕容寺,于是就顺便的自称为慕容寺。而从某些史料上的记载上来考究,鲜卑族首领谭石槐在东汉时期,于高柳北弹汗山建立鲜卑国,其中有个部落首领叫莫护跋的,在棘城以北(今辽宁省义县境内)建立国家。将自己的部落称为“慕容”,他的后人就以慕容氏为姓。到西晋时,他的后人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故鲜卑慕容氏后人奉莫护跋、慕容廆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其三是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辽宁省义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其四是源于鲜卑王朝的赐姓。宇文泰建立西魏,主张恢复鲜卑化,要求所属的汉人将领大臣改用鲜卑姓,慕容姓在三十三姓之内,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带头恢复汉姓,并允许所有汉人恢复汉姓,但仍有部分汉人仍用鲜卑姓,另外自称鲜卑后人的西夏王朝也曾赐汉人功臣慕容姓。

至于这位现在的慕容紫英……陆仁还真不好怎么去判断他到底是哪一支的。从时间上来看,他应该是属于第一支的,第二支也有一定的可能,三、四两支在时间上就很明显的对不上号。但是第一支明显的有着汉文化的传承意义,第二支的话应该是有着明确的寺名为证,这位慕容紫英却说他们宗族是民族语言因为谐音“慕容”,所以以此为自己宗族的汉化姓氏,这就让陆仁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陆仁只是甩甩头就不去多想,首先自己又不是在搞考古研究,这些事情太过深究貌似也没什么意义。再说了,这些事情的年代都有些久远,慕容紫英的这支宗族部落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误传或是遗漏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反正这会儿确定他们是慕容氏的一支就行了,而且这位紫英自己不都说了吗?他们的这支宗族部落人员稀少,加起来不过两、三百人,以当时游牧民族的规模来说有点小得可以,不然也不会在受尽欺凌之下去投奔田畴,然后又在田畴的安排之下迁居到夷州来了。而这种小部族为了生存而迁居的事,在那种时代不要太平常。

现在再来看看拓跋氏。相比起慕容氏,拓跋氏的来由就有点更夸张了。

源流的第一种说法,就是说拓跋氏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

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而拓跋氏寻宗溯源,据说是黄帝有四妃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而其中的拓跋是源自

西陵氏所生的三子“悃”,受封迁居北土。而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据史籍一些史料的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后来再九代传到拓跋力微,拓跋力微则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因为在鲜卑拓跋部的发展历史上拓跋力微有巨大贡献,因此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