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天子一怒(2 / 2)
“起来起来!”
夏清赶紧将他扶起”一把扯住他便往宫里急走,同时说道:“你又没有生就一双火眼金睛,哪就一定就能识破他暗揣利刃,我嘱咐你,也只是以防万一,好在没有伤了皇上这件事不要再提了。”
一见他的面,纪纲就下跪请罪,夏诗也不好说的太多,让纪纲难堪。他是没有办法插手皇宫防务的,捞过界那是绝对的出力不讨好.他也没有疑心纪纲放水如果景清的心理素质够好,站在那儿纠察风纪的确看不出甚么来,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不想再提此事,让人知道他未卜先知,对他同样不利。
纪纲听子杨旭的吩咐之后的确在金殿安防上下了极大的力气,御阶前的四个武士都是他特意挑选出来的身手最高明的侍卫。他当然不能让皇帝出事,不过,他却很想把事情闹大。未曾上殿便搜出兵器,那动静太小了在百官面前公然动手行刺他锦衣卫才有用武之地。
如今冒险果然成功,一见夏诗不想再提此事,正中纪纲下怀,当下纪纲便也住口不提两个人脚下发力,快速赶向谨身殿。
“皇上呢?”
来到谨身殿门前就见木恩等大小太监都在门口儿跪着,一个个面色如土,夏浔连忙停住脚步,向木恩小声问了一句,木恩往殿上指了指,小声道:“皇上龙颜大怒,百官请见,一个不见,正在殿上生气呢,已经砸了几件东西。”
百官没有皇上允准,除了奉天大殿,走到不了别处的,夏清和纪纲有穿宫牌子”这才畅通无阻。听了木恩的话”夏清心中一沉”向纪纲使个眼色,便一起走进殿去。
“啪!”
又是一只上好的定窑茶盘摔碎在脚下,县诗赶紧与纪纲长揖施礼:“皇上息怒!”
“你们来子!”
朱椎脸上似笑非笑,眸中闪烁着奇异到光芒,说他在发怒吧,那样子又不太像,倒像是受了极大的刺激,精神有点不太正常,看得夏诗和纪纲心里一阵发毛。
“他们坑俺、害俺、逼得俺堂堂皇子、一藩之王,铤而走险,被迫靖难,四载出生入死,几度命悬一线!如今俺得了天下,对他们还得以直报怨,俺得低声下气地哄着他们、供着他们、陪着小心、说着小话儿……”
朱橡痛心疾首地说着,盯着夏诗和纪纲的目光,一片水色莹然:“俺对他们是推心置腹,竭力买好啊,俺朱棣……是真的想做个好皇帝,想做一番大事业,想得到他们的认可啊,怎么就这么难呢?”
朱橡很郁闷,其实夏诗也很郁闷,来自于现代的他,根本无法理解,那狗屁的道统真的就这么重要,就可以高于一切?
“呵呵呵呵……哈哈哈哈……”
笑声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悲怆到疯狂,笑声从朱棣的胸中喷薄而出,仿佛殷殷卷过空旷田野的一串滚雷。
“男儿大丈夫,不能快意恩仇,就算做了皇帝又有什么快活?联是天子,九五至尊,需要一味地对他们委曲求全么,错了,他们大错特错!以为联会任由他们蹬鼻子上脸?”
笑声还在宫殿上空回荡,朱妆愤懑的咆哮便带着凛凛的杀气扑面而来:“好!好!好!求不来一今天下太平,联就杀它一今天下太平!莫道俺朱棣的钢刀不快,杀一不能做百,联就杀百做百!”
ps昨天有书友跟我讲,说有人提意见,说俺黑黄子澄,说人家黄子澄的气节堪比文天祥,他给予了回复,俺说有道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史书中有些话就是春秋笔法,你仔细读两遍,再好好琢磨一下,就能品出点味道来,别光听人家说好你就夸好。
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史书上说:“南京陷落前,惠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
多有气节!坚贞不屈,还要反抗呢。好吧,咱来分析分析这句给黄子澄脸上贴金的话。
他是皇上派去募兵的,手中当时有兵,可他做什么了?他“密谋继续反抗朱林”,这句话就太耐人寻味了,什么叫密谋?这密字如何解释?“行踪被人告发”这句话又如何解释?
我说他解散了兵马,自己化妆逃走,没错吧?他走出去募兵的,听说皇帝死了,他既没有自杀,也没有领着他募的兵去反抗朱林,他“密谋”继续反抗朱林,这时候都不反,他准备二十年后再召集建文朝的遗老遗少上山打游击去么?那时谁会听他的?
所谓“行踪被人告发被捕”,说白了不就是化妆逃跑么,史家一句春秋笔法你也得自己品味品味不是?
再说,黄子澄的气节能跟文承相比?且不说文天祥那是对异族,而且文天祥也没干过举荐个草包,六十万大军惨败了,还替他掩饰,以致闹出更大失败的蠢事来!
当然,我这是小说,必然有所演绎的,不过有些事,我可不是黑他,从这段明显是在褒扬他的话,我也只能得出这么个结论。
另外,又有人讲:月关在黑方先生、黄先生,奸佞榜上就没说有他们。
我现在直接把奸佞榜发给你看看:
第一次揭榜的“奸臣”,计左班文臣二十九人;文学博士方孝孺,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大理寺少卿胡闰,寺承部谨,户部尚书王钝,户部侍郎郭任、卢迥,刑部尚书侯泰,侍郎暴昭,工部尚书郑赐,工部侍郎黄福,吏部尚书张眈,吏部侍郎毛泰亨,给事中陈继之,御史董循、曾凤韶、王度、高翔、魏冕、谢升,前御史尹昌隆,宗人府经历宋征,户部侍郎卓敬,修撰王叔英,户部主事巨敬。
凡辑捕缚送之人,皆得悬赏。不久,户部尚书王钝、工部尚书郑赐、工部侍郎黄福和前御史尹昌隆,乞育罪得免;并宥吏部尚书张沈、吏部侍郎毛泰亨之罪,皆先后授官,或仍复旧职。
第二次揭榜的“奸臣”中,增加徐辉祖、铁锋、周是修、姚善、甘霜、郑公智、叶惠仲、王谜、黄希范、陈彦回、刘螺、程通、戴得彝、王良、卢原质、茅大芳、胡子昭、韩永、叶希贤、蔡运、卢振、牛景先、周败等,共五十余人。另外,礼部侍郎董伦,曾劝请朱允坟亲睦宗藩,因而不列入“奸臣”,榜中。
兄弟俺是很下了一番功夫滴”很多细杖末节不是信手瞎写,有疑问你查查史料再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