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颜:《一路逆风》代后记(1 / 2)
《一路逆风》的故事写完了,但很多人觉得意犹未尽。
有的是因为跟读了这么久,已经习惯于每天追一集故事,现在突然一下结束了,感觉生活里好像少了点什么一样,因此意犹未尽,这个“意”,是想看故事的“意”。
但有的则是因为有很多疑问没得到回答,于是大为不满,指责作者结尾匆忙,说连“匿名性”(疑为匿名信)是谁写的都没告诉读者呢。这个“意”,是想知道答案的“意”。
等着作者解答所有疑问的读者,肯定是艾园的新人,那些长期在艾园跟读的人,老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艾米写的故事,是现实生活里的故事,而现实生活当中,总是有很多问题永远也搞不清楚的,比如《三人行》里安洁流产掉的那个孩子,到底是谁的;又比如《一路逆风》里丁乙的hpv,到底是从哪里传染上的;当然还有那封匿名信,到底是谁写的。
我们有些读者习惯于看那种由作者创作出来的小说,在那样的小说里,世界是终极可知的,一切的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而作者就如上帝,知道一切问题的答案。不管作者把你的胃口吊多高,最终都会用某种方法告诉你答案。如果作者不告诉,读者可以要求作者告诉,甚至要求作者改写某个人物的命运。
我写《几个人的平凡事》的时候,就有人要求我写写周宁的心理活动,我回答说“我不知道他的心理活动”,于是那人很不高兴,说“你连周宁的心理活动都不知道,那你还写什么小说呢?”
《山楂树之恋》出版之后,也有很多人要求艾米写写老三的心理活动,艾米当然不会写,因为她不知道老三有什么心理活动,顶多只能参照老三的日记和信件做些解读。于是有读者按捺不住了,自己动手写起老三的心理活动来,说老三当时就是这样这样想的。
据说人类的特点之一就是排斥“未知”和“不确定”,追求“已知”和“确定”。人类总是在试图将“未知”变成“已知”,将“不确定”变成“确定”。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之中,人类不断掌握新知识,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推动世界的前进。
但人类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惧怕又使人类背上很沉重的包袱,并犯下很多错误。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难就难在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我们很多人出门旅游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事先就定好了下榻的饭店,那么心里就比较安定,下飞机直奔下榻旅店就行了,每天出去游览,晚上有旅店可回,也觉得很安心。如果深更半夜达到一个新城市,还没找下落脚的地方,心里就会比较恐慌。
据说现代人最怕的是失业,只有那些最富冒险精神的人,才会欢迎不断失业,不断找工作的前景。如果给人们两种选择,一种是工资低点,但保证一辈子不会炒掉你,另一种工资比较高,但随时有炒掉你的可能,我想多数人都会选那个一辈子不会被炒掉的工作。
具体到婚姻也是如此,不管是不是公开追求白头到老,至少更喜欢听到一句“我会爱你一辈子”,而不愿意听到“我们迟早是要离婚的”,虽然前者的可能性要大大低于后者。
有科学家曾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感是随着对生活和前途的“确定性”增加的,如果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有把握,觉得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幸福感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把握,不知道能干多久,不知道哪天就会离婚,幸福感就会大大降低。
为了做到对工作和生活“有把握”,人们就需要尽量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未知”因素。比如自己就职的公司到底能办多久,会不会中途倒台,会不会中途裁员,不知道这些信息,人们就会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突然有一天,自己就失业了,房子供不起了,家人养不起了,生活无着落了,那该是多么可怕。
对于婚姻也是如此,配偶到底是不是还爱自己,能爱多久,会不会移情别恋,会不会离婚,出轨了没有,都是大家关心的事情。如果有什么办法能够提前知道配偶到底能爱多久,婚姻到底能维持多久,大家都会觉得心里放下一个重担。只可惜这事很难预知,不论配偶下多少保证,也不能让我们完全安心。
《一路逆风》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未知”和“不确定”的。
我们看到,当客观条件还不足以解释某个未知现象的时候,人们仍然想要解释,往往会搜寻自己头脑里的知识库,尽量找出一个解释,变“未知”为“已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