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m的故事(2 / 2)

加入书签

爸和妈都不在家。她冲孩子们喊:“喂——真的,我家有好多好多糖呢!”

糖罐放在柜顶上。她蹬着椅子,椅子上面再加个小板凳,孩子们围着她,向她仰起笑脸。她吃力地取下糖罐,心里又松一口气——本来还怕够不到那糖罐呢。

孩子们便跟她一起唱唱跳跳地玩了,像以前一样,惟比以前多出了一个目的。

“还有糖吗?”

“看,还多着呢。”

她再给每人都发一块。

孩子们慢慢忘记着“反动”的事,单记得那罐子里的糖果色彩繁多。

“我想再吃一快绿色的行吗?”

“紫色的,我还没吃过紫色的呢!”

又是每人一块。

那年月,糖果并不普通。所以爸爸把它放在了柜顶上。但七岁的小姑娘已经顾不得糖果的珍贵了,惟在心里感动着它们的作用。

工间操,妈妈回来了,她让孩子们躲在床下。妈妈走了,她把孩子们放出来。她怕孩子们离开,再给每人发一块,她怕孩子们一离开就又会想起“反动”。

孩子们很快就摸出了一个诀窍——以“离开”相威胁,或以“再来”相引诱,就能够一次次得到糖果。

甚至到了傍晚,孩子们要回家了,走到门口又站住。

“再吃最后一块吧?”

“行,那你们明天还来吗?”

“要不两块吧,最后的。”

“明天你们还来,行吗?”

多年以后,小姑娘早已成年,我把我写的这个故事给她看。看罢,她沉吟许久,竟出人意料地说:好象不是这样——

“好象不这么简单。好象有什么地方,不大对。”

“哪儿?”我问,“什么地方不对?”

她说是结尾。“我给他们糖,不是想让他们不走,不是想让他们再来,而是想让他们快走吧。最后再给你们每人两块,我是想让他们别再来了。”

“为什么?你不是害怕没人跟你玩吗?”

“噢,是呀……”

“那,为什么又不想让他们再来?”

“噢,太久了真是太久了,我自己都有点忘了。”

她慢慢地踱步,慢慢地追忆:“因为,他们不走,他们就还会要。他们要是再来,我想他们一定还会要。可罐子里的糖,已经少了很多。”

“你是害怕妈妈发现?”

“不,我可能倒是希望她发现。她没发现,我心里反而难过。”

“最后呢,她发现了吗?”

“没有,她一直都没发现。”

“照理说她应该不难发现啊?”

“是呀。不过也许,她早就发现了。也许她是故意不发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