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在河中(2 / 2)

加入书签

还有十余万或者更多的潜在的同情者和呼应者,可以作为兵员物资的补充和消息的协助,他们都是从起义军的活动中得到好处的当地平民和穷人。

由于他一次次击败官军,捣毁他们的驻地和据点,打开城镇和堡寨、庄园,烧毁债券和地契,将各地征税所和官衙里积攒的财物和粮食,分给附近那些穷苦人后。

无论是胡拉米叶派的拜火众或是哈瓦立及派的穆斯林,无论信奉萨满教的草原人或是当地的栗特人,也纷纷聚集在他的麾下,争先恐后的提供各种协助和便利。甚至不乏城市中的穆斯林贫民前来投奔。

他的探子和眼线,甚至可以公开活动在布哈拉城外,城中的乞丐和ji女,流1ang汉们也在秘密的传递消息。

但作为昔日阿巴斯王朝东方精锐部队的一员,他比别人深刻的了解这个国家军事体系的可怕,虽然地方上只有有限的常备军,但是作为王朝相对达的军事预备役体制,只要有足够的财力和装备,就可以迅扩充整编出一支又一支的大军出来。

但展到这个程度之后,率领他们获得一次次欢呼之后,他反而陷入了某种程度的bsp;重复此热处理过程,直到金属过到足够的软度以便锻造.

这样韧性高的波纹熟铁里均匀散布着比玻璃还硬的雪明硬铁微粒.使得刀剑武器可以具有非常锋利的刀锋.而且也非常坚韧而不会折断的刀身.而且由于耐酸蚀很不容易生锈.可以成为世代相袭的传家宝。

但相对的制造的费时费力.是乎各位的想像.通常要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而烧结的铁饼成功率又很低,让这种金属在当地乃至遥远的安息大食,成为一种价值不菲的特产。

一同起获的还有没能带走的十余万斤玄铁,数十万斤铁矿砂,以及上千件成品和半成品兵器胚子,还有大量财物和钱币,显然这曾经是一个相当富庶繁华的集镇,更够建立起像样的城围,这在他们一路上所见的城邑中是不多见的。

疲惫不堪的追击部队,终于在这里停住了脚步,就地大兴土木,将这里建造修缮城一个新的据点。

就是这么一次大反攻,破天竺小国五个,得城大小二十七所,户口近四五十万,不过其中天竺人大都逃散到山中,或是乡野,需要时间慢慢清检出来,才能派上用场。

裹挟而来的天竺兵奴也有万余人,皆有武器,甚至还有少量的铠甲或是坐骑,并且大部分人都参加过三场以上的战斗冲阵而活下来,并经过漫长的行军没能跑掉或是死掉,算是比较有经验的炮灰。为了得到口粮,财物,甚至是女人,他们已经麻木的可以向任何人挥动武器而毫不犹豫。

遇到迎战的敌人,他们会最先动冲锋,打1uan敌人的阵型和组织,为唐军本队创造机会。如果是据点和城镇,则成为他们狂欢的盛宴,只要能打破进去,就可以拿走他们所遇到的任何人和东西,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唐军的伤亡和损耗。

而没有战斗的时候,他们就随唐军小队,组成一个个捕奴队,将那些逃到乡下和偏远地方的天主百姓搜捕出来,补充随军兵奴的消耗,按照人头获得食物或是女人的奖赏。

虽然在他们身后留下的是一地的残败,但是更多来自贫瘠穷苦山区的吐火罗人和安西归化的百姓,会从北方有组织的大量迁徙过来,取代这些天竺土著留下的空白,在他们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村庄和市集。

因此对天竺的进一步开垦,也得到了安西都护府的大力支持,毕竟作为客军的金吾军最终总是要回归朝廷中枢的,反而是地缘接近的安西都护府军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安西都护府上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基本吧这些年重新聚敛起来的储积大部分都拿了出来,作为行路粮和安置之用,而且基本不用怎么鼓动,就有安西子弟自参加官府征募开拓的武装屯团中去。用少量安西境内的军户子弟和唐人百姓为核心,以安西归化的各族为主体,用天竺土人为奴工劳役的外围,一气就组织起数十个以城镇为中心的屯垦区。

其中以地缘接近的吐火罗人最多,吐火罗国内多大山绵连,地贫而诸侯攻战不止,历代最不乏南下求食抄掠之众;拔那汗、河中列国次之,因为河中乃四战之地,虽然富有绿洲良田,又兼商贸巨利,但是却是在位于众多大势力的夹缝之中,冲突频频动dang不断,流离失所者亦是不少;大小勃律、梵衍那岭西山中诸国又次之,然后是北地葛逻禄、突骑施等草原沙漠各部也有人加入。

从另一方面说,对这些常年生活在干燥沙漠和贫瘠山地上的人来说,不远数百里上千里迁徙到温暖湿润的féi沃原野,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因此他们很容易和作为上层阶级的唐人移民一起,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地区,就地构成一个外来者为主导的全新社会结构和阶级秩序。

现在这些兵奴被下令,围绕镇子就地营造新的卫星城寨和烽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