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凉王必隆(2 / 2)

加入书签

雷奇峰。辟邪慢慢合拢谍报,叹了口气。

姜放不免一怔:又是他?

辟邪将谍报递到姜放手里,道:你看,十二个人在方圆五丈里死得干干净净,你自恃有这么快的身手么?

姜放匆匆看了一遍,苦笑道:没有。

从前有谣传说雷奇峰是洪王养大的人,现在看来,果然不错。

何以见得?

辟邪道:咱们总说天下五分,除了皇帝外,四个亲王各占一份,其实以现今的情形看来,应该说是天下四分才是。白东楼有自知之明,早就投靠了东王,他们杜家占了东南大半的地盘,现在正是咄咄逼人的时候,岂会满足东南一隅?五月中凉王府里的消息说是东王派去凉州贺喜的人和必隆的侍妾禾蓝过从甚密,这个女子在凉王府里以善妒出名,何以六月十三日竟护卫公主去雁门?凉王当时得知这个消息会作何想?

姜放道:更何况这个禾蓝是从前月氏的郡主,当年凉州归降中原,月氏从中作梗多年,现在也会不安分。

正是,辟邪道,公主若死,凉王与朝廷交恶,月氏又有口舌作乱。匈奴窥视在外,凉州动荡,无疑使门户崩坏。一旦匈奴南下,凉王和朝廷自顾不暇,洪王的势力与凉州一衣带水,当中只隔着离水,也不会有安枕之日。就算是东王不发兵举事,一样也是扩大势力的好时机,如此一来,这四分之一的天下说不定就变成了半壁江山。

姜放嘿嘿一笑:他宁肯将一半中原白白送给鞑虏,也算他够狠够毒够卑鄙。

辟邪笑道:这招咱们可要铭记在心,好生学着。

姜放道:若雷奇峰是洪王布在东边的棋子,他得知这等大事必定亲自回洪州报信。凉王多少还要卖月氏的面子,怎会当众处决或拘禁禾蓝,既然有个现成一等一杀手回了洪州,这个差事自然就落在雷奇峰头上,这样便说得通了。

辟邪叹道:就算禾蓝没有加害公主的意思,只怕凉王仍是要杀她。她是月氏插在必隆肉里的针,又善妒如斯,纵使往昔多少情分,也比不上凉王自己雄心和公主体面要紧。

姜放道:主子爷既然猜得肯定,为什么还说其中原委不明?

辟邪道:就是窦兢了,必隆既然不肯得罪朝廷,应该也会保住窦兢不死才是。为何让禾蓝轻易带走窦兢,搞得身首异处?

属下想,凉王要秘密处决禾蓝,在送亲队伍里知道底细的人大概只有雷奇峰,当时不会有其他人阻拦禾蓝带走窦兢。另外,禾蓝死了,总要给月氏一个交待,公主既然无恙,便只有刺杀朝廷钦差一条足够死罪,窦兢也是必隆不得已牺牲的小卒。

如你所说就好,辟邪道,我就怕另有缘故。假设凉王一心想假禾蓝之手,将窦兢铲除,那么这个窦兢会是什么身份?若他是东王的人,禾蓝不会杀他;若他是洪王的人,以雷奇峰的武功,不会不救他,那么他是谁的人?

姜放微微打了个寒噤,道:属下这就着手查明。

这里还有要紧的事,既然对匈奴用兵已迫在眉睫,大理的事一定要快办,以保届时南方安定。

主子爷的心思属下明白,不过这也是急不来的。

辟邪突然向外面张望了一下,悄声道:这件事上东王在明,我们在暗,理应成功。若是大理缺人手,寒州有宋别出身大理望族,有勇有谋,让十六郎打听一下他的意思。

姜放连忙点头,也向着门外瞥去,是,属下就办。

两人急急将话说完,见外面没有动静,才松了口气。姜放笑道:明珠还是常来?

辟邪道:正在沏茶呢。

姜放道:她也老大不小了,怎么也不知为自己将来打算?

辟邪一阵苦笑,道:我怎么知道。

这又不知勾起姜放什么感叹,道:我就不明白她们女子。就说这个禾蓝,既然与必隆同床异梦,又何以如此善妒;要真是两情相悦,她又岂不知出卖凉王,今生再不得相见?哎!她们女人他一眼瞥见帘外人影一动,明珠已端着凉茶进来,顿时生生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明珠笑盈盈道:原来副统领也在这里。

姜放赔笑道:刚从上江回来向皇帝复命,明儿个就要回去。

辟邪点头命姜放退出,才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就听明珠咕哝道:什么她们女子、她们女人的,不知在哪里受了气,就把天下的女子都褒贬一通。

咳咳。辟邪凉茶呛在喉咙里,拿出手绢,擦了擦鼻尖的汗。

六爷热了吧?

不热、不热。

※※※

必隆新婚不久便即回了雁门外的大营,此时精兵三万都在关外营中听调,雁门关内原本还有七八千人,却因公主既已完婚,护送的朝廷军队自然要回离都复命,一同前来的凉州镇守将士也领了必隆之命回凉州城镇守,以防凉州生变。现今的王妃景佳理应回凉州王府,凉王却不知何故没有提及,王妃因此仍留在雁门关,暂住守备衙门。季嬷嬷对景佳言及此事,道:雁门关内只有四五千人,兵荒马乱的,奴婢觉得甚是不妥。

景佳笑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经过禾蓝一事,你想凉王还敢把我一个人放在凉州王府里么?这边三万大军保驾,他也放心。他走时对我说,现在边关吃紧,他不得脱身,过一阵定会带我一同回去。

这要等到什么时候?

景佳道:也快了。

季嬷嬷笑道:公主就这么肯定?

景佳一笑,才要回答,就听到城上角楼的警钟惶惶传来,号角跟着响彻全城。有战事了。景佳豁的起身,奔到门外,抬头已见城楼上狼烟峰起。季嬷嬷抓过一个使女,道:你快去外面打听,到底怎么回事。

不刻那使女即来回禀,见王妃已换了马装应变,道:这正好,守备都澜就在外面等着请见,要请王妃弃城避战。

景佳变色道:弃城?快叫他进来问个清楚。

事出紧急,王妃传旨不避外臣,都澜仍是低着头进来,行了礼还未及开口,景佳就急急问道:城里还有四五千官兵,未及一战,就要弃城,匈奴到底来了多少人?

回禀王妃,适才探子已经来报,这些匈奴约有八千,一个时辰里就会围城而攻,王爷大军正向东边移动,见到狼烟再挥师来救,只怕要大半天的功夫。臣唯恐这大半天里被虏匪破城,祸至王妃,思量之下决定在围城之前领四千精骑护送王妃避难,这些虏匪意在城中财物,不会穷追,这便保全王妃不致有失。

景佳道:若我不在城中,将军会当如何决策?

都澜面有难色,想了想才道:臣只会据实回禀王妃,守城乃是臣的职责所在,若王妃不在城中,臣理当领全城军民死守。

这便是了,景佳道,四千人护送我出城,余下的将士和城中几千百姓岂不任他们鱼肉?为我一己之私竟要将边陲重镇拱手送人,王爷问起来你如何交待,朝廷问起来王爷如何交待?

都澜叩头道:王妃教训得是,不过

季嬷嬷在一边道:公主万万不可置身险地,若公主有失,将军如何向王爷交待?

景佳冷笑道:嬷嬷多嘴,将军豁出性命也会护我周全,我有什么闪失之时,将军必定早已战死沙场,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她又和颜悦色对都澜道,将军实话对我说,要死守这半日,你有几成把握?

都澜道:匈奴精骑射,不擅攻城,这一战,臣有六成把握。

景佳点头,坚定道:好,我哪里都不去了,我们全城军民就死守半日,等着王爷回来。

都澜血脉贲张,跳起身来道:臣知道了!臣定当与他们誓死周旋到底。

季嬷嬷见都澜大步流星走了,才对景佳道:公主这是何苦?

景佳道:蝼蚁尚且偷生,我又岂不知爱惜自己。可是凉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胡人的天下,他们胡人女子见我羸弱,不会骑射,只当我一味懦弱,言语里早有轻视之意,若我此时弃城出逃,这一辈子他们都会奚落我是个汉女,连我将来的子嗣也一样受他们欺负;朝廷宫里早已没有我的亲娘,只有太后视若己出,皇上还知疼我,但太后性格儿坚硬小器,皇帝眼里只有他的江山,知道为我一人断送一座城池,将来也不会为我撑腰,今后还有我的活路么?

季嬷嬷叹道:公主想的太多了。

景佳道:咱们宫里的明争暗斗远胜于此,季嬷嬷也是在宫里浸淫多年的人,不会不知道。这里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先帝爷有个大理来的妃子,封号叫段时妃的,嬷嬷还记得么?我还记得她清丽秀雅,心灵手巧,可惜就是不能溶入中原宫廷,二十岁之后就未受先帝爷一幸,现在普圣庵出家。临出来前,太后还特地拿她作了比方,叫我千万别走她的老路。

不久之后,城里城外喊杀震天,料是匈奴已经开始攻城,景佳坐卧不安,只听城楼鼓号时紧时稀,自己的心也在七上八下。过了两个时辰,厮杀之声稍减,派出去城楼上打探消息的内监回报道,现在匈奴攻势告一段落,双方均死伤甚多,都澜正往城中征召义勇,补充兵力之后再战。景佳道:保护这座衙门的只怕还有四五百人,你传我的话,让他们都去城上杀敌。

此间的驻军一走,只剩下景佳从中原带来的内监和宫女,胆战心惊地在景佳门前挤作一团,倾听城头的厮杀,伸长脖子望着门口,只盼前去打探的人带回好信儿。不一会儿,就见五个胡人装扮的男子从外面进来。众人都道他们是凉州的守军,向他们招呼道:军爷,现在城上怎么样?王妃正等着消息呢。

为首一人上前道:原来王妃就在这里,我们有要紧消息要回禀。

首领太监迎上去问道:什么要紧事?

那人在他耳边笑道:王妃就要送命了,你说要不要紧?

首领太监一愣,才觉眼前寒光一闪,已经身首异处。其余的人顿时连声惊呼,四散奔逃,那五个人不过挥着刀撵了几步,见人都逃得远了,便一脚踹开门望景佳屋里跳进去。正房里空无一人,那五个人交换眼色,向屏风后掩去,听得细微的裙角悉娑的声音,为首的汉子面露喜色,挺刀扑了进去里面正是王妃景佳,见有人凶神恶煞地扑来,不禁放声惊叫,扭身就奔,那汉子一把抓住她的衣裳,往怀里就拽,这时忽听有人在身后轻轻叹了口气,仿佛一条冰凉的长舌在脖子后面舔过,让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那汉子闪回身,只见一个中年女官正从怀中抽出一柄细小的弯刀,秀丽如故的眼里残忍饥渴的笑意一盛,对准他的手腕斩了下来。那汉子惨呼一声,抱着断臂在地上翻滚,断手仍紧紧抓着景佳的衣裳,景佳吓得几乎昏了过去,气若游丝地尖叫:季嬷嬷!

那中年宫女面不改色地将断手从景佳身上摘下来,道:不怕,不怕,奴婢在这里。语气虽柔,眼神却在其余四个汉子身上打转。

四个汉子都打了个寒噤,还没来得及有所举动,季嬷嬷的身影已挟着弯刀锋芒鬼魅般闪到四人面前,一线血光飞溅,四个壮汉捧着喉咙倒在季嬷嬷的素裙之下。

季嬷嬷走到仍在惨叫的断臂汉子跟前,反转刀柄将他击昏。

景佳掩着脸,颤声道:季嬷嬷,他们是匈奴么?

季嬷嬷望着一地尸首,道:应该不是,倒象与禾蓝是一路的。留着一个活口等王爷回来再问。

景佳慢慢从袖子后露出眼睛,盯着季嬷嬷的背影,道:嬷嬷,你究竟是什么人?

奴婢是从小带大公主的嬷嬷季氏,季嬷嬷笑了笑,公主糊涂了?

景佳喃喃道:以前挺明白,现在却糊涂了。

雁门关军民一心,苦撑半日,终于盼到凉王回兵来救,匈奴退兵甚快,除了攻城时人员稍损之外,并未让凉王占到便宜。比之城墙上下尸骸遍地,景佳房中的四具死尸、一只断臂更让必隆心惊胆战,气得浑身发抖。他捏着拳头恶狠狠用胡人的语言不停诅咒的模样,给这个惨淡的傍晚增添了一种惶惑不安的阴谋气氛。

当晚,必隆将折子匆匆写就,向朝廷请命增兵,写到单于均成势大,虏匪兵力渐结,大有南向窥视中原之祸心,北伐匈奴乃朝廷社稷之大,臣必隆镇守一隅之资,实不可当此重任。臣请陛下另委北伐大将军,屯兵雁门之外,与匈奴对峙这里,皱起眉不住冷笑。

王爷,门口的小厮道,王妃来了。

必隆将奏折收在案几下面,迎到门前。景佳的气色已好了许多,握在必隆手里的皓腕也恢复了温暖。我来请王爷安歇。

不忙,必隆拉住她坐在榻上,从一边取过一只锦匣,臣有一件事物给公主。

景佳看了必隆一眼,慢慢将匣子打开,必隆微笑着从里面捧出弯月般的金刀,用金勾挂在她腰间的锦带上,他的双手宽大坚定,仿佛习惯了主宰别人的命运。

景佳抚摸着金鞘上粒粒珠玉,将头枕在必隆的肩头。

永不离别。从她双唇中流出的语调带有中原女子的无限温柔,烛光悦目,必隆在她身上散发的芳香中,一刹那的心旌动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