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不断提高的国民产值(2 / 2)
加入了这个辛迪加组织后,耕地则由财团的农垦公司负责经营了。
从播种到收割,都是财团用农业机械完成。
然后每年把收益算一下,按照耕地亩数和耕地等级来分配生产利益,但扣除一下农业税,以及农机费之后,一亩地也分不到太多钱,也就跟租地差不多,但是收入会比租地多一些。
只不过,这些土地的经营权都已经交给农垦公司了。
这些土地,变相的等于是财团的了。
大量的粮食产出,保障了中国大量人口转移成为工业人口的粮食供应,不过北方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这几个商品粮供应基地。
不过华北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却是不断增长,因为种植棉花的效益很高,这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此时的中国有10的耕地被用于种植棉花,相比历史上民国时期的13低了一些,但是棉花种植面积却是多了许多,因为中国的版图变大了很多。
北方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并没有南方来得高。
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面食南北都有吃,南方吃面食主要是做饺子、包子,早餐吃馒头之类的。
南方的大米产量年年增长,不仅亩产超过了小麦,而且一年普遍能够种植二季稻,广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则因为有了拖拉机之后,三季稻的种植成为了可能。
除此之外,中国南方已经不是传统的南方了,中国疯狂向南扩张七千里疆域,东南亚只剩下一个缅甸和马来西亚未被纳入管辖范围。
东南亚的粮食产量就很高了。
特别是越南、暹罗,暹罗在臣服称臣之前就已经在大量出口大米了。越南也是一个鱼米之乡,后世的越南由于得到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家。
疯狂的增长了92亿亩园地、耕地之后,中国的农业资源已经比较充足了,粮食生产根本不是问题。
因此在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上开始不断增加。
除了本土种植了很多棉花外,中国资本进入了俄国的中亚细亚地区,在那里租下了大片的土地。
那里也就是后世的哈萨克斯坦地区,那里有优厚的棉花生长环境,和新疆地区是差不多的。
哈萨克斯坦有比新疆面积更大得多的棉花种植土地,同时棉花质量也很高。
但由于受战争影响,哈萨克斯斯坦的棉花产量却是连年下降,直到中国资本进入哈萨克斯坦之后才有了改变。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此时在哈萨克斯坦租用土地的价格非常低廉,因为俄国经济开始变得非常不景气。
各种生产都在萎缩。
因为土地没有人种了,大量劳动力被抽调到前线打仗去了。
限制的土地自然租不出什么好价钱。
就连哈萨克斯坦人的棉花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因为纺织厂也停工了很多。中国在哈萨克斯坦买棉花,是以关税为理由把价格压低,而有没有竞争对手和中国抢购棉花,中国商人买到棉花后通过收买俄国关税人员,这些棉花基本上都是以免税的方式运回国内的。
同时中国在1917年从海外买到的棉花是越来越多了。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也参战了,美国商船也被用于向欧洲运输兵力、物资,美国商船也被击沉了很多。
这造成了世界各地的海运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欧洲人没办法将那些殖民地的原材料全部运回国内,于是这就偏于了中国,随着德国获得了中国海军的大半潜艇,外加中国还在帮助德国建造潜艇,使得船被大量制造出来,为的就是扫荡公海的渔业资源,同时增加民族肉类供应量。
拖网船上有冷藏室储存捕捞上的水产,还有的是在船上就直接加工成罐头等产品。
还有捕鲸船之类的渔船,也造了不少。
此时欧洲的捕鲸业基本上全面瘫痪,德国已经不在乎什么误击了,但凡是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船只,管你是商船还是渔船,都是一枚鱼雷或者几颗炮弹过去。
中国捕鲸业却发展的很是迅速,16年中国捕杀了五千多头鲸鱼,17年的捕鲸数量则在迅速上升,前两个季度就捕捞了八千多头鲸鱼。
在物产不断增加,国民财富分配还算公平的中国,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好过。
习惯了满清时代努力生存的中国老百姓,如今已经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了,而且物资供应不断的增加,价格也在不断的下降,这让那些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
国民产值则在大量先进技术的普及下不断增长,此时的中国正在逐步的脱离靠人口红利来堆经济的低级层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