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 三教同归感应天 普世尽成极乐地(1 / 2)

加入书签

第六十四回三教同归感应天普世尽成极乐地

仙人马湘诗:

大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自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激,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漫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这八句诗是仙人马自然所作。太乙,即是太极图,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未有陰阳之前,不曾分破的胚胎。到了太极,分了两仪,两仪分了四象、五行,为生生化化之始。在天有了陰阳,在人有了善恶,在世有了治乱,在物有了胎卵湿化。渐渐浇漓剥落,那得还有无始?本来一点真性,完得这个太乙的,就可成佛作圣。饶你参天赞地,也不过还他一个大乙,添不出一点色相。因此说,太乙初分何处寻。

自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有了三才。原是个混饨世界。盘古时,这些人们蠢蠢痴痴,和鱼鸟草木一般,不知春夏秋冬,也无忧愁烦恼,不识不知,随生随化,何等快乐。这吴天上帝恐这些人多了,生乱生滢,不免争夺相杀,只得生出几个圣人来,叫他做这人的头领。一边养他的生,一边教他的礼,世界才可以长久。生下隧人氏来,以饮食养他。生下有巢氏来,以房室安他。神龟现出八卦,龙马献出河图,生下天皇、地皇、人皇三尊神圣,画卦知道陰阳,尝药辨人生死。只有人皇是轩辕黄帝,他却制了衣服。

有一位娘娘名日嫘母,教人养蚕,开了万古衣裳、君臣上下章服,又能服牛乘马、驾车作船,立了君臣上下、父子人轮、衣冠礼制。又闻的凤鸣,使伶轮制了六律五音,奏起乐来。那时凤凰麒麟百兽率舞,是何等太平世界。这是几万年的事,谓之上元历数。

当时没有史官文字记其岁月,只说各活一万八千岁,说了个尽数。到了尧舜禹汤,渐开了文明,治平了水土,有了文字礼乐,就有了是非赏罚。固此,有了夏桀商纣无道之君,生出刀兵征代来。汤灭了夏,周又灭了商,那文武周公一家圣人,又开了一等礼乐的制作,人心的机巧,比那三皇五帝时已自不同。况到了今日,遍历了二十三朝,这是上元的历数将共到五千年。从开辟算来,共十二会,一会中该三十运,一运中该三十世。这是元会运世,算在皇极书内甚明白的。只是你我看书的人间上天借不出这几岁寿来,算算这本大账,且在这百年以内,去较量天地的因果,也就是夏虫去讲那冰,浮游算那甲子,岂不一场好笑。困此说,空留历数变人心。

那盘古也是这个山川日月,今日也是这个山川日月,日月东西升沉不息,山川上下今古不改,只有这人心一日坏似一日,世事一朝不及一朝。那圣贤古道淳厚风俗,又随时而变,不知江河日下到于何处。因此,中间四句说,日月山川虽然如旧,那风雨飘淋,陵谷变迁,去那太乙开天之初,岂不是几千万里之遥。

那未句说到人心贪毒不尽,争强的就要一口吞尽须弥山,斗智的要一心算到姿竭海,那肯留得下一点退步。那势力虽强,心思虽巧,到底打不出这天地的轮回,因此说“秦皇漫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天命人心有个太乙为之主宰,一切众生贪滢盗杀俱是无用的。这就是圣教的天命,佛的个空字,仙教的太极。

今日讲《金瓶梅》的感应结果,忽讲入道学,岂不笑为迁腐?不知这《金瓶梅》讲了六十四回,从色字入门,就是太极图中一点陰精。犯了贪滢盗杀,就是个死机。到了廉净寡欲,就是个生路。生处不在长生,只此寻常日用逍遥自在,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自然享那清净之福,说甚么成佛成仙,死也不在轮回。只此黑心烂肚,不是谋财害人,就是贪滢昧己,分明活现的地狱,却说是行乐,分明是害人的强盗,却说是时局,自然要罪满灾生,心劳力尽,不是落了王法,必然暗有天刑,又说甚么三涂六道。这一部《续金瓶梅》替世人说法,做《太上感应篇》的注脚,就如点水蜻蜓,却不在蜻蜓上。又如庄子濠梁上观鱼,却意不在鱼。才说因果,要看到大乘佛法,并因果亦作下乘,才说感应,要看到上圣修行,井感应也是妄想,才是百尺竿头进一步的道力。

若论儒者的圣教,孔仲尼只讲了个中庸,不曾说着轮回。子路问事鬼神,只讲了一个事人。眼见得尽了人事,五轮中没有欠缺,并阎罗老子也是不怕的。南官适说,禹稷躬耕为善,子孙后世做了夏周的帝王。羿荞是两个大恶人,一个有神射之巧,能射九日并落;一个有拔山之力,能使陆地行船。岂不是一代的绝力,篡了夏太康的天下。后来羿为寒泥、逢蒙所杀。寒泥生下荞来,灭了夏后相,自为天子,勇力绝轮,谁敢近他。只因夏后妃有一遗腹子少康,生在民间,后来兴兵报仇,将寒泥荞舟诛灭,兴复夏禹的天下。

南官适分明讲一段因果,福善祸滢的报应,正与《易经》中“积善必有馀庆,积恶必有馀殃”相合。我夫子默而不答,不知是何主意。总因我夫子一部大易的道理,看得浑沦沦太极图一般。善恶报应不过太极图中一点陰阳影字,如何尽得太极中变化。要依南宫适说来,就如龙逢比于一等君子,剖心断首,死于非命,难道也是羿荞恶报?伯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难道不是禹稷一样的圣人?因此夫子不答处,只说了个尚德君子,尽了人事,便是不得天下,人人也该做禹稷救世的圣人。便是免于刑诛,天下人也不该行那羿荞的好恶。这是不讲感应却是大感应处。和如来所说《金刚经》一样,内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谓佛法即非佛法,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非微尘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看官总参此处,不宜着相讲解。引诸导师语录,重结上文,三教俱空,因果不宜执着处:宝持禅师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

水净禅师

见闻知觉无障碍,声音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常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舍恶从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人见,扳缘两头走。心境两相忘,因果于何受。

《般若经》

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灭。故无明即是胎生,烦恼即是卵生,爱水浸滢即是湿生,妄起颠倒即是化生。

一念心疑便堕了地劫,一念心爱便堕了水劫,一念心嗔便堕了火劫,一念心喜便堕了风劫。地水风火随人心转,不在于境。

三世诸佛,一身具足,能干心无心便是过去佛,寂然不动便是未来佛,随机应物便是现在佛,清净无染便是离垢佛,出入无碍便是神通佛,到处优游便是自在佛,一心不味便是光明佛,道念坚固便是不坏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