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父子斗(1 / 1)

加入书签

宗翰军久攻太原不下,但声势影响甚大。太原被围,有人讹传宋兵欲尽杀投附人。河东人称宋改编的义胜军为投附人,是以在平阳府的义胜军四千余人不自安,义胜军首领刘嗣初乃纵兵劫掠平阳城,降于金。宗翰军一方面围攻太原城,另一方面在降金的义胜军引导下,攻破隆德府,兵至高平县,游骑远到泽州。

不久,宗翰闻金东路军已与宋政权订盟议和,乃兵回太原,继续围攻,不时侵掠山西之地。可宗翰听说完颜斡离不从宋朝得到了大量金银,也派遣使节到东京来勒索。刚刚给了完颜斡离不大量金银骡马,现在完颜粘罕的西路军尚在太原,勒索钱财的人就先到了东京,北宋朝廷觉得这实在是欺人太甚,拒绝了他的要求。

大宋朝中在金军退兵后,舆论沸腾,对割让给金中山、河间与太原三镇抨击激烈。大臣晁基上书论三镇不可弃,他指出:“凡君天下者,得河北则得天下矣,失河北则失夫下矣。凡有国者,得河北则其国兴,失河北则其国弱。又有其国虽不正,得河北则强,其国虽正,失河北则弱。其国虽。李纲经过这几个月,已经是相当地了解赵佶、赵桓这两个皇帝。他料定人心尽失的赵佶,不到被逼得万不得已,是不敢轻易发难的。

再者,如果吴敏和自己都不去,赵佶势必不敢回京,这是把他往复辟的路上推,而赵佶一旦复辟。则国家必然要分裂、内战。李纲觉得纵使有危险,个人的生死只能再次置之外了,李纲镇定请命,自己先单独前往南京见赵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赵佶感动之下答应回京。李纲回东京后,将赵佶的话带给赵桓,赵桓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四月三日,赵佶一干人等悠然自得返回厩,似乎什么战争都没有发生过,他只是做了一次江南之旅。赵桓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五里外迎驾,父子见面抱头痛哭。然后将爹送进了龙德宫居住。

次日赵桓在紫宸殿正式接受群臣朝贺,并起驾去龙德宫向道君请安,道君自称老拙,称长子为陛下,臣前称道君,好一幅父慈子孝,君臣径的感人画面,而赵佶似乎也接受了自己退居二线的事实。

既然鱼已入网。那就该收网了,赵桓现在的事情就是要巩固帝位,他下诏任命亲信大臣耿南仲为门下侍郎。四月六日,又急勿勿地立不足十岁的长子赵谌为皇太子,这时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早有准备。

早在靖康元年正月十六日,金军围城之时。赵桓连忙将生于政和七年十月,不到十岁的儿子赵谌封为大宁郡王。秘书省校书郎余应求实在难以理解,上奏提出异议,认为此时不合时宜。而赵桓置若罔闻。现在道君返回厩的第四天,便急不可耐地举行册立赵谌为皇太子的典礼,其意完全是杜绝道君任何复辟的可能。

随后,赵桓又把赵佶身边的侍卫全部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将其亲近之人陈思恭、萧道、李琮等十内侍全部驱逐出宫,敢跨进一步则斩。世上总有见风使舵之人,立刻从皇上的言行中看出了风向,上奏揭发宦官王仍、张见道、邓文诰,还煞费苦心的为他们罗致一堆罪名,说他们妄图挑拨离间太上皇和皇帝的关系,传播谣言,搬弄是非,结果不用问。如此一来,赵佶身边再没有了可以倚重和得力的使唤人,赵桓把他置于自己严密监视之下!

这些奸宦相继受到严惩之后,正如赵桓所愿,朝野上下的声讨之声并没有停息,而且有扩大化的趋势,这正合赵桓的下怀,借助举国愤怒的呼声,下诏将蔡京、童贯、王黼、朱勔、等人的爪牙全部削官夺爵。几场狂风暴雨般的大清洗之后,先朝权臣及其党羽旧臣几乎全部在朝堂上消失了。

赵佶的生活变成了每天呆在龙德宫中,除了饮酒就是作画了,他从前总觉得政事辛苦,渴望过一种文人的诗酒人生的生活。等到真的实现了人生愿望,可是再没有一呼百应的威势,身周既少了谄俛之人,也缺了知冷知热的伺候人,他又怅然若失,变的心有不甘了,这也是如今致仕养老的公仆们的通病。

让一个习惯于生活在万众瞩目、鲜花掌声包围中的人去过独孤寂寞的日子,会比杀了他还要难受,可赵佶除了唉声叹气,悔不当初之外,就只有回思从前种种风光无限的日子了,而大宋也又真正的完成了一次最高权力的交接,但对于国家百姓是福是祸也只有天知道了!

………

京中诛奸臣,迎太上,闹得轰轰烈烈,可对远在西北的赵柽似乎没有什么影响。陈东带领一帮投奔他的太学生在情报司的接应下已辗转到了河中,这些人的到来改变了他手下缺乏文官幕僚的窘境。

而太学是专门培养国家中级官吏的教育机构,只要能毕业就能当官,进入国家的领导阶层。这些太学生学习了多年,理政的知识是有了,缺乏的是实践。现在西京朔州、寰州、应州、德州和新收的东胜州都缺少官员,正好可以顶上,正好也可积累经验。

白沟一战,使自己多了份资金积累,他拿出一笔钱重赏了参战的水军,其余的皆储存在程僖绶处以留后用,至于自己的两个亲戚就让他们现在海边疗养吧,此时放他们归竟不是时候。而赵柽更多的精力现在全部放在了太原,静等时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