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信(1 / 2)

加入书签

王小石只给了一个这样的回答。

“这件事情,你们要做,就不可以退缩;不做,亦不勉强,但不要问我是什么事,非到该说的时候,我是不会说的。”然后,王小石又问,“你们干不干?”

“我干。”唐宝牛第一个道。

“我也去。”方恨少说,“大家都那么信任你,我怎能不信你?”

“这种好玩的事儿怎能缺了我?”温柔似笑非笑地道,“就算我不信那只‘鬼见愁’,也会信任你这颗小石头。”

于是,他们都去。

不论王小石要做的是什么事。

他们会跟着去做。

原因:只为了信任。

信任:是一种依凭,也是一种寄托,没有它的人会很孤独,有了它的人则很坚定。它在一个人身上发生,那是因为他性格上的光辉;如果它在一个人身上消失,那便是人格上一种无可弥补的缺憾。

他们信任王小石。

所以他们毫不考虑便跟随了他。

──可是王小石现在要做的事,真的值得他们这般信念不移吗?

──如果王小石在他们面前失了信,这些朋友兄弟又会怎么想?

王小石要杀诸葛先生。

要杀诸葛先生之前,先要部署。

部署的第一步,便是退出“金风细雨楼”。

──无论王小石的成与败,诸葛先生的生与死,都与苏梦枕、白愁飞等无涉,自然,也追究不上“金风细雨楼”。

当然,如果行刺成功,论功行赏,受惠的自然少不了“金风细雨楼”。

所以王小石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信呈苏梦枕。

信的内容是:

退出“金风细雨楼”!

信已成。

王小石的文笔本就挥洒自如。

要退出“金风细雨楼”,必定要有借口。

一个人如果要“背叛”他的上级,“不服”永远是最有力的理由。

──他不服苏梦枕,自认为不该只当“三当家”。

──他不服苏梦枕所领导的“金风细雨楼”,不赞同他暗里支持在朝廷里诸葛先生的派系。

──他不服温柔为何只喜欢跟自己闹在一起,而偏对白愁飞情有独钟!

“不服”,便是理由。

王小石觉得振振有词,大致可以瞒天过海。

直写到第三点的时候,王小石心中一动:到底自己有没有真的这样想过呢?

宣纸上墨渍未干,他提着笔,一时没写得下去,就这样呆了一阵。

窗外雪意浓,这一两天里,大概会下场大雪吧!

这种雪一旦开始,就不易止歇。

至少,寒意在短期间是不会消散的。

斋室之外,可见酒楼妓馆,真个是极尽豪华。在灯升暮降之际,仍见一片繁盛景象,真个是三面相通,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阁,灯烛晃耀。

是时,西夏寇边,辽军进侵,金势日猖,盗贼蜂起,浙江方腊,起兵作乱,数逾二十万人,淮南宋江,以三十六人起事,威行河溯,转掠十郡,无可撄其锋,而君主荒淫,奸臣当道,侈靡日盛,国势日衰。

──这是一场奢豪的迷梦,还是悲落哀凉的现实?

大概我亦有这般想过吧?不然,怎么无意中把温柔的态度,也列成了第三项理由!要真的是这样,我实在是个卑鄙小人,愧对白二哥。

王小石仍萦绕着这在心头里的耿耿。

看来,这个冬天会很漫长吧!

这个冬天,将会很冷的吧!

温柔可是个怕冷的女子呢!

这一恍惚间,砚上的墨汁又凝结了。

王小石动手磨墨,把信写好,交给祥哥儿,速呈苏梦枕,他相信在这时候,白愁飞已把一切细节与转折,禀知苏大哥了。

王小石写完了信,把愁石斋里的字画卷了起来,好好地摆放着,然后关上了门。

温柔、方恨少、唐宝牛这一干旧朋新知,已在瓦子巷姜行附近的戏台下等他聚合,一起去做一件事──一件足以撼动京师、震惊朝野的大事。

同时,戏台上也做着大戏吧!

不知是唱曲还是杂剧、说书还是傀儡戏呢?

我们自己的戏,也该上台了吧?

──不知道大哥收到我的信的时候,今天的第一道雪下了没有?他的第一道命令下了没有?

──他映着炉火,在绿楼西窗前展信而读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白愁飞自祥哥儿手上接到了信的时候,信并没有封口,白愁飞先行拆阅。

然后他说:“可以了,你去吧!”

祥哥儿觉得有些奇怪。

可是他不敢问。

他有一种奇特的感觉。

他觉得白愁飞在笑。

就算他外表一点笑容也没有,但他内心一定是在笑着的,为何他不流露出丝毫笑意呢?奇怪的是,祥哥儿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竟生起了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有这种感觉。

王小石在赴瓦子巷之前,还是决定先去一个地方。

那就是直赴大理寺监狱,探听张炭的安危。

王小石总觉得张炭被捕的事,可大可小,而被张炭无意中偷到手的书,也必有蹊跷。

这段日子以来,王小石跟好大喜功、爱充英雄的唐宝牛,和胆小怕事又常惹事生非的张炭,已结成兄弟一般的莫逆之交。

──兄弟有难,怎能袖手旁观?

这便是江湖人的原则。

王小石写得一手好字、作了不少好诗,又能洋洋洒洒地写文章,他的武功高、剑法好、刀法也一流,他可以说既是文人,又是武人,但更切实的是:他是江湖人──正如人无论做什么职业,都只是兼职,一个人真正的终生职业,当然是做人。

做人才是人的“本行”。

当好一个江湖人,才是王小石的“本分”。

他决意要先去探张炭。

──人的一生,往往是由一些看来不重要的选择或决定所改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