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流着奶和蜜的地方?(2 / 2)

加入书签

讲师同志一脸肃穆。列昂诺夫一看他的表情。也没想在前几天那样和他开“怎么。咱们的教授同志有什么教导?”一类的玩笑。

而是说:“去吧。就算是我同意的。难得来一次。能理解你们的感受。对于这个副统帅还是很开明的。”

科博洛夫咬着嘴唇点点头。眼里甚至透露着一丝感激。

列昂诺夫知道代表团里所有人的背景:科博洛夫是犹太人。

有副统帅地参谋、这次代表团纪律负责人之一点头。科博洛夫走向那面石墙。用手抚摸着粗糙的墙壁。

好一会。没人去打扰他。

一刻后科博洛夫自己结束了他自己的行动。回到代表团中。列昂诺夫看他没什么异样。刚才也注意了一下讲师同志的行为。没有什么感情失控的举动。

让摄影师拍了张照片。科博洛夫对列昂诺夫说:“我的家在苏联。”

离开哭墙时。不断有新来地人进入。不过像列昂诺夫一群人这样地“参观者”是一个也没有。

不知道怎么回事。列昂诺夫感觉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那是一种条件反射式地感觉。很微妙——是前面那些朝圣者。他们的眼神和动作。

“感觉到了?”

“那些人感觉并不友好。”被问话的希多连科说。“不过只是有些戒备和敌意。”

“波兰人。”

瓦西里说:他听到了波兰语的交谈声。

当然有戒备和敌意。先不说波兰的原因:列昂诺夫不认识对面那几个人。最后也就判断他们是波兰人。

但对方却有人认识他们身上的制服:作为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管辖的监狱里呆过一年的人。梅纳汉-贝京对带有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直属部队军衔的制服。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不过这次两边是擦肩而过。并没有生什么不愉快:梅纳汉-贝京。30年代积极从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3年成为贝塔青年运动波兰支部领导人。

1939年德军侵入华沙时。他逃往维尔纽斯。双亲和兄弟死在集中营里年被苏联逮捕。放逐到西伯利亚年获释。参加流亡的波兰军队。年初才随部队开入巴勒斯坦。

如果这会列昂诺夫的长在这里。他有可能会把那个消瘦的犹太人叫过来闲聊几句:那人林俊认识。当然是“几十年后”那人的照片。不过也包括“几十年后看到的”那人在苏联监狱里拍摄的档案照片。

月22日。一个用200多公斤炸药制造的炸弹摧毁了耶路撒冷大卫王饭店地西南侧部分。当时那里是英国办事处。

100多人被炸死。包括大约75个英**官。由梅纳汉-贝京领导的被称之为“国民军组织”的复国主义者游击队声称对这起袭击事件负责。

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年之间以色列总理。这对林俊而言也算个名人了。

离开哭墙。又参观了圣殿山。一圈下来就算结束了今天参观计划。没有安排去阿拉伯区。不然英国人就是没按好心了。

刚回到大卫王饭店。年轻人们还想着洗个热水澡:这里的待遇还真不错。一应设备俱全。英国人甚至很大方地为苏联盟友供应烈酒。

不过同志们是没办法安安心心泡个热水澡了:英国人通知中午用餐后就登车前往雅法港。那里皇家海军正在等着这批特殊的乘客。

同志们立刻抓紧时间准备。列昂诺夫还特意提醒大家没洗澡的人赶快抓紧时间洗个澡。

“我前天刚洗过。不脏。”

和列昂诺夫住一个房间的瓦西里把自己的行李箱往门边一放。一副随时可以出的样子。

看够了中东的石头和荒原。瓦西里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离开这:对于什么古老的城市他没什么特别感觉——尽早完成出访使命。早一天回到战场才最重要。

“我说瓦西里-格里高叶维奇。你以为英国人给我们准备的会是豪华游轮?!我们这是要穿越地中海。德国佬和意大利潜艇、飞机肆虐地地中海!我估计英国人给我们准备地十有**会是驱逐舰。在危险地区用高通过。那是潜艇和飞机最不愿碰的目标。”

列昂诺夫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中尉同志:“见过驱逐舰吗?一两百个人挤在一条千多吨的军舰上。想洗澡那是不可能的!加上我们这群人。你这个中尉嘛。估计能给及个吊床就不错了!”说着不理不怎么明白的瓦西里。少校三下五除二就冲了个热水澡。从浴室出来时看到瓦西里也已经开窍。“我看别人都在洗。多洗洗没错。”

列昂诺夫白白眼睛。没理这个拿着毛巾的家伙。自己去整东西。

排队上车时按照军人与平民搭配的方式坐车:这是在国外。虽然有英国人的陪同。这安全还是要注意的。刚才在出前。所有军官除了整理自己地行李外。还都检查了自己的随身武器。

车队沿着耶路撒冷通向雅法港的公路行驶。度并不快。列昂诺夫几个还是一辆车。除了冷冰冰的柳德米拉和希多连科之外。所有人都在闲聊或者看沿途风景。

这里拥有太多的传说和历史。而且对于代表团里几乎所有人的而言都是看上一眼少一眼:传说中“留着奶和蜜地地方”。可不是每隔苏联人都能来看看地!不过现在看来怎么都不像传说里说的那样美好。

贫穷、落后。除了这条公路和自己地车队。这里的一切似乎从圣经时代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半个小时后。柳德米拉难以忍受边上几个同伴那毫无历史知识的瞎猜和对历史的扭曲。终于飙:“你们是不是很闲?!要不要给你们讲讲这里的历史?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人叫犹太人?这里为什么叫迦南地?”

这下一车人立刻没声。谁都知道柳德米拉同志不好惹。

反正也闲着。也知道柳德米拉同志是基辅国立大学的高材生。就当听听历史故事了。几位男同志几乎是同时表态:“想知道。”

列昂诺夫在前排心里一笑:没立场。呵呵。

“巴勒斯坦是亚洲西部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一片狭长地带……是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要道。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块地方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候。定居者是闪族阿拉伯人的一支——迦南人。所以这个地方称为迦南。也叫迦南地。”

柳德米拉还真像个老师。边上就是一群一同去郊游的“学生”:“从公元前29世纪到前2世纪时。迦南迅城邦化。人口增加。建立了早期的城邦国家。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迦南人有了文字;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了迦南人用本土楔形文字书写的史诗和神话。

到了公元前13世纪左右。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进入迦南。并称这一地区为“巴勒斯坦”。“巴勒”即“腓力”;“斯坦”在中西亚语言中的意思是“居住的地方”。

巴勒斯坦意思就是“腓力斯人居住的地方”。从此这块地方就有了“巴勒斯坦”的叫法。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在汉谟拉比建立的强大的古巴比伦王国。有一个游牧部落生活在幼拉底河下游东岸的乌尔。据传说这个部落的领亚伯兰。就是亚伯拉罕。对了。你们知道这个亚伯拉罕吗?”

柳德米拉问了一句。边上人连忙点头。其实心里有几个倒在想:“那个废奴的美国总统叫这个。”

“传说亚伯兰得到最高神耶和华的命令。要求他带领族人到一个新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国家。于是亚伯兰就依照神的指示。率领族人沿着大河向北迁徙并向西渡过幼拉底河。进入当时迦南人居住的迦南地。

由于这群人是渡过大河过来的。迦南人就称他们为“哈卑路人”。意思是“渡河而来的人”。后来音出了点小问题。就被称为了“希伯来人”。而这个希伯来人。就是犹太人在古代的称呼。

根据《圣经-旧约全书》记载。希伯来人是按照神的命令和启示来到迦南地的。神指示说那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希伯来人来到迦南地后。不服当地统治者管辖。经常袭扰当地的迦南人。

由于希伯来人属于游牧部落。战斗力远强于定居的迦南人。所以所占地盘越来越大。

但是这群希伯来人在迦南生活了一百多年后。现这个地方并不富饶。根本就不是神所说的“流着奶和蜜”;特别是在公元前迦南生了特大灾荒。于是亚伯兰的孙子带着族人离开迦南。向南迁徙进入了埃及。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区。

不过阿拉伯的迦南人不管这块地方流不流奶和蜜。仍居住生活在这里。400多年后。公元前希伯来人又从埃及回到这里;也就是这个时候。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也来到这里。于是这块地方就再也不是“流着奶和蜜”。而是不断的流着血和泪了……”

“不同的民族一旦有实力相互抗衡、又有土地和利益的冲突。这流血、流泪时唯一的结局。所以。同志们。这外面的景色和3000年前没什么变化。”

柳德米拉说了个尽兴:“好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瓦西里还真把女中尉的历史教学当教科书。第一个鼓掌!

这下。加上上午学到的历史知识。就是最没历史知识的人也对这块特别的土地有了个大概认识:不过不限于列昂诺夫和几位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其实十年级教材里都有。一群人没学好而已。

两个小时不到。汽车进入雅法港。闻到了大海独有的气息:广袤的地中海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列昂诺夫等人看着浩瀚的大海心旷神怡。而他们的副统帅可就没这么轻松了:谁都不知道。一个危机正等着林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