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石油(2 / 2)

加入书签

看看对于延安地区有石油的记载,就有这么多。

“那么你们的发现是……”

“我给你几份资料。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往》,都不约而同的说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延寿县。张华在《博物志》写道:‘酒泉延寿县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记载延寿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最后表示‘非止高奴县淆水也’。表明不只是高奴县有石油,延寿县也是有石油的。”

“还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肃州玉门县》有云:‘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墨脂……’。以及清朝赵学敏所辑录的《本草纲目拾遗》:‘西陲赤金卫东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

“看看这些记载,难道你认为都是巧合吗?”

仇亮越说越高兴。

张学文听着,也是慢慢的点头。这么多人都记载酒泉延寿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玉门有石油的事情,那么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这些资料的作者,都不是那种无的放矢的人,很多东西的记载都是他们亲自找无数的资料和当地人之后写出来的。

在没有科学探测方法之前,从老祖宗的记载当中找到只言片语,来确定石油所在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也就是说玉门县有石油?”

“应该是如此。按照记载来看,八九不离十。”

“太好了。”

目前来说,中国的石油使用量不大。只要有一两个好一点的油田,就能够满足全国的需求。未来对于石油的需求,还是要从外面想办法。

中国自己的石油无法满足中国这样的大国完成工业化。

可是现阶段,中国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油田。

“还有一个发现。”

“说说。”

“宣统三年完成的《新疆图志》,记载了一段话:‘独山子有石油泉二:一在南麓,一在西麓,其色深紫,浮于水面,夏盛冬涸’。还记载了宣统元年的事情。宣统元年的时候,新疆政府出银30万两从俄国购置挖油机一座,运置独山子开掘油井,井深七八丈,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

“你的意思是新疆曾经在独山子挖过石油?”

“是。我已经跟新疆那边接触过,他们宣统元年的时候的确是准备开采石油。可惜没有成功,探出的结果是石油很少,不足以使用。”

张学文突然想起来。

对于石油,张学文其实知道的不多。知道最多的就是大庆油田,毕竟那可是中国石油的一大里程碑。除了这个,张学文还知道克里木盆地。

因为后来西部大开发,有一个说法就是“西气东输”,当时新闻报纸天天都在说这句话,当中说的应该是天然气。不过貌似当时宣传的时候说过,新疆还有不少石油。

难道就是这个独山子。

“不足以使用,是不是他们的技术不过关。”

“我就是这么想的。你想想宣统元年的时候,新疆什么都没有,他们有什么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刘锦藻1912年编写完成的《皇朝续文献通考》中记载:‘塔城油矿在东南境青石峡之黑油山,昔发现泉甚多,现存九泉,以山顶一泉为最大,油旺时每日可取二百数十斤’。我问过新疆那边,的确是有黑油山。而且平常流出不少石油。”

“好。”

没想到仇亮这几个月静悄悄的,竟然是去找各种文献。

而且找的这么齐全。

一下就找到了两大线索。因此张学文道:“蕴存,干的漂亮。你在没有什么专家指导的情况之下,就找到了如此的线索,实在是太棒了。这样我们就分成两组,对于玉门和新疆独山子进行勘探。不用着急,两三个月、半年没有找到不用气馁。时间完全可以有一年两年。”

对于自己的好友仇亮,张学文是非常欣赏。

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之下,竟然能够找到大致的方位。如果把这件事情交给其他人,估计早就傻眼了。

“子清,这没有问题。”

仇亮点点头,但是同样道:“但有一点。甘肃和新疆,都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交通情况非常不好。就算我们发现石油,想要在那里勘探,在那里创建油田也不容易。我们创建油田,想要把油运出来就更不容易。”

“嗯。”

张学文当然明白。

甘肃和新疆,地处西北,交通情况非常不好。

“这些边疆省份需要铁路。这个我会和内阁讨论,尽快的规划一条进入新疆的铁路。再大的困难,也需要克服。”

进入新疆的铁路。

需要的钱多、时间长、困难大,而经济上的回报很少。但是想要把新疆牢牢地控制在中国的统治之下,修一条铁路是最好的办法。就算再怎么困难,这条铁路也要规划,也要建设。

“还有,要勘探新疆和甘肃的油田,各种困难很多,后勤压力也大。”

“政府会尽力的。”

“那好,你就等着我的好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