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回 玉与紫英(2 / 2)
源流二是说拓跋氏本身就出自鲜卑拓跋部落。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源流三是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李氏之后李穆改为拓跋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姓氏史籍中,多记载有李氏本身有三个主源,而改为拓跋氏的李氏,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源自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另一说源自回族阿跌失氏。若指明该支拓拔氏是在西汉时期由李氏因故所改,那就不可能是出自回族,因为在西汉时期,回族这一民族还根本就未形成。那么该支拓拔氏到底出自何源,在某此史料中的记载是“李穆赐姓拓跋氏。”
李穆,成纪人,著名汉将李陵的后代,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59~580年,公元578~579年在位)赐姓拓跋氏。显然,史书中所记载的“西汉李氏之后李穆”,就是指李穆是著名西汉大将李陵的后代,其李穆源出“西汉李氏之后”即如是。
北周静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的柱国大将军、隋国公杨坚(公元541~604年)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帝位,登隋文帝之后(公元581~604年在位),曾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在李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之姓沿袭传承者,称拓拔氏,后多改回李氏。
源流四还是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农历3月,北魏以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为北讨大都督,领兵镇压分裂的东魏政权的大将军葛荣。农历8月,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讨大都督源子邕、李神轨、裴衍等率军攻东魏的邺城。
源子邕行及汤阴时,已经投靠葛荣的安乐王元鉴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里偷袭源子邕的大营,然而源子邕早已有备,元斌之不克败退,源子邕则乘胜进围邺城,很快即攻克了邺城,斩杀安乐王元鉴,并传首级至洛阳。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赐源子邕改姓为拓跋氏。
之后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兵讨伐葛荣。当时裴衍上表请同行,北魏孝明帝下诏许之。源子邕则上言:“衍行,臣请留;臣行,请留衍;若逼使同行,败在旦夕矣。”结果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坚持二人同行。到了农历12月,源子邕、裴衍率军行至阳平东北漳水曲,结果被葛荣率十万军伏击,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战败而亡。
在源子邕的后裔子孙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赐之拓拔氏者,后大多回复为源氏,但仍有人随拓拔氏的汉化过程改为长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那么在这位叫拓拔玉儿的问题上,一二三这三支都有着相应的可能,而且这位险些让陆仁吐血的拓拔玉儿吧,自家的宗族在传承上也都有些搞不清楚。而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知道自己是鲜卑大姓的拓拔氏的一支也就行了,太过仔细的事情他们既没有条件,也懒得去深究。
不过纵然是鲜卑的大姓中的一支又怎么样?父子兄弟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刀剑相向、你死我活的事情,历史上从来就不会少,哪怕就算是到了现代社会,这些个戏码还不是在时时的上演?所以拓跋玉儿的这支宗族就是属于早年间在争利斗争中失败而被排挤出去的一支了。人数上也不怎么多,就比慕容紫英的部族多个百十来人而已。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同样的有些活不下去,所以投奔了颇有声名的田畴,然后在田畴的引导之下来到了夷州。
不过不管是慕容紫英还是拓跋玉儿,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名子会给陆仁带来多么大的草泥马。因为对陆仁来说,这尼玛尼玛再尼玛的也太巧合了一点吧?而单单就是为了这俩名子,陆仁对他们都得稍稍的多照顾上一点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