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警讯(1 / 2)

加入书签

这种人员配制,和现在明军一般两千人一个营比起来多了一倍多人手,和后世一千多人一个团,或是三千多人一个团的配给,仍然是要多出不少人来。

倒是和一些加强旅或乙等师的人数相差仿佛,这也是张守仁这样设定编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浮山营能承担任何战场的独立做战任务。

就算面对优势敌人,比如说数倍之敌,或是地域广阔的战场,有自己的辅兵和辎重补给,不需依赖地方或友军,浮山营永远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而且,四千多人的规模拥有近三千的战兵,就算遇到数万之敌也是有一战之力,这一点,十分重要。

只是尽管早就知道可以设立营头,但毕竟没有正式下令前他不能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所以到目前为止,除了方家集营和张家堡新丁营内又有六百余新兵在训练外,还有一些人放在胶州和白河口一带,灵山盐场也有一个小旗的人在,这么一来,在浮山所东门外奉命紧急集合待命的,也就是这眼前的六百来人。

尽管只是六百余人,但在叶曙青等老军头的眼中,这六百人何异于千军万马?

军营整齐,自有一股威武森严的强军气势,一排排的纵队和横队犹如刀削一般的整齐,放眼看去,几乎没有一丁点儿的歪斜。

这些人,都是曾经长年呆在军旅之中,现在虽然没有直接带兵,但营伍之事也是知道的。

能站着把队形保持到眼前这六百多人的水平,并且肃立无声,军容庄重整齐,刀枪林立肃穆无声,光是这一层功夫,就得把全大明多少个营头都甩在后头!

别的营头整队,没有一两个时辰不算完,站好之后,军官得把嗓子喊破了。

这还得是上头要来校阅,上下都紧张的情形下,要是平时自己人校阅列队,大兵和军官们都是懒洋洋的,除了将领的亲兵家丁之外,没有哪个营兵会正经当兵,都是应付差事。

如果是总兵在军中为帅,那么就是丈六高的总兵旗。

然后副将有副将的认旗,参将和游击也是分别有自己的认旗。

除了这种旗帜之外,便是以各将领姓氏为标志的认旗。比如在眼前的军阵之中,最当中是的一柄刚赶制出来的游击将军旗,另外便是“张”字字样的将领认旗,接着是各队的队旗,哨旗,排旗。

旗帜多主要是便于用旗语在战场指挥。当时可没有上帝视角,也没有即时通信,将领不停的发展新的敌情,可能是在方圆数里的战场上突然发觉一支生力敌军,这时候派兵传令或是别的传令方法都没有用旗语来的方便快捷。

戚继光的兵书中,就有很多旗语指挥的办法。大体上来说,明军的旗语都是依从戚帅的教导,各地的营兵都是大同而小异。

不过张守仁的旗语可能有自己的一套,更方便快捷,更利于士兵和各级武官理解和全部掌握战场旗语的含义。

至于营旗,老实说张守仁现在还真想不到,浮山营用什么样的营旗,暂且也只能放着不去管它了。

有游击旗和将领认旗,城门上头的这些文武官员们也是确定了下头是张守仁的兵,到了此时,终于有一个指挥同知感慨道:“看到眼前的兵,我才相信,所谓一天二百里,六百破三千,恐怕并非是完全的吹嘘和传言。”

“是的,营伍中整齐不算什么,临时列阵,就有如此森严气象,这兵,练的非常好,非一时之功。”

“但张将军把这些兵召来,是兵备大人要校阅吗?”

“对了,是要校阅?”

“那我等可是有眼福了。”

校阅兵马并不算稀奇事,在场的人和刘景曜一起过来,要么是武官,要么也是有兵事有关。<>象校阅的事一年少说也经历个十回八回,不过眼前的这些兵,肃穆庄严,威武霸气,而且明显装备比一般的营头要精良的多,叫人感觉有鲜明的特色。

比如叶曙青几个老军头一眼就看出来,军阵之中,刀牌于最正中,想来是掩护遮挡对方弓箭手的袭击,但刀牌数量太少,不利破阵,而长枪过多,几个老军头都想不通,一旦敌人袭近,凭一排排的长枪,如何能够克敌制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