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一只鸡的悲剧(1 / 2)
根据叶曙青的讲述,一幕悲剧就在张守仁面前拉开了序幕。
在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军急攻大凌河,辽西将门畏缩不敢战,坐视大凌河守军被清军围困良久,却是没有一个将领敢领军援助。
最后朝廷无法,只能从别的军镇调兵去援助大凌河,在登州的孙远化也是接到了兵部的命令,叫他派遣精锐部下,前去援助大凌河的友军。
大凌河一役,其实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战,修好大凌河堡,可以隔断辽西,与锦州互相呼应,锦州就不再是一座孤城,而是十分有用的战略要塞。
大凌河,小凌河,锦州一线联成一片,清军想要绕道入关就将面临被明军骚扰追击的危险,所以在大凌河修筑到一半的时候,皇太极率重兵出击,将明军团团围住。
到这时候,明廷上下慌了手脚,想调辽西兵援助,但吴襄等辽西将门拒绝出兵,坦言不是对手。而调集其余兵马都是缓不济急,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这时候也能看出明廷对后金集团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不可移的,始终贯一的大的战略构想的缺陷来了。
在明神宗晚年,对后金的战略是采取调集各镇边军,集中优势力量痛加还击的做法,然后沈阳一战,近十万精锐明军全部丧身,光是总兵官都战死好几个,接着就是所谓的辽人守辽土的战略,孙承宗在督师辽东时,大修土木,造了几百个军堡,训练了四十万农兵,还有几十营的关宁军铁骑营战兵。
每营有八十八门火炮,其中还有大口径的红夷大炮,火铳四千余支,还有骑兵营,水师营,论起装备什么的,不要说别的明军军镇或是后金,就算放眼全球,恐怕在火器化程度上和装备的精良上,全球士兵都得对关宁兵瞠乎其后,甘拜下风。
但装备好不代表战斗力高,这种战略下的关宁兵一千人里可能没一个打过仗的,一万人里可能才有一个杀过人的老兵。
而孔有德等人的叛乱原因说来也是十分简单,就是因为要援助大凌河,军队仓促北上,沿途官府都借口没有得到通知,拒不供给军队饭食。
在明朝,军队调动,除了有能力的自己带干粮外,沿途的饭食就是由文官把持供给的。
文官说给就给,不给武将也只能忍着,下头的小兵就只能饿着。
等他们赶到了吴桥时,风雪交加,士兵饥寒难耐,而百姓对士兵畏之如虎,纷纷关门罢市,士兵就算想花钱买也买不到吃食。
这种情形下,一个士兵不耐饥寒,偷了当地望族王象春的一只鸡。
在得知此事后,王象春要求孔有德将这个士兵插箭游营,也就是在这个士兵耳朵上插上一只箭,在他犯事的地方游街,在鲜血淋漓的时候,警示其余的军人不得违法犯禁。
原本明军的肉刑极多,稍犯军法就是会箭游营,或是割鼻子,断手断脚的也不在少数,斩刑更是多的叫人记不上来,军人犯法,是斩首还是砍掉鼻子,完全是看将领在当时处置犯法军士时的心情。
按理来说,偷一只鸡箭游营不算太厉害的惩罚,估计这王象春也是考虑到客兵过境,不能做的太过份了,所以才勉强降低了处罚的严厉程度……但就算这样也不成,饥肠辘辘的士兵听闻此事后立刻爆炸,兵变迅速发生,然后所有士兵拥戴孔有德等将领造反,接下来发生的事不必多想了,那个要求处罚士兵的王氏家族肯定死光光了,吴桥百姓也肯定遭殃,但事情的起因,不能不说是一个完全的悲剧,就因为文官的贪污**无能加上把士兵当奴隶,把武将当傻子,结果就因为这些人,加上一只鸡,把明朝耗费财力,把用尽了徐光启和孙元化师徒的心血的一支强军就这么逼反了。
孔有德等人的叛乱使得登州和旅顺等地彻底糜烂,而且他们投降了后金这个原本的生死大敌,使得后者掌握了强劲的火器部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