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田间(1 / 2)
“大人,大人!”
在方家集镇外的一个预设的屯田点不远处,有人在大声叫唤着。
张守仁在浮山是很好认的。
新军服做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是穿着新军服,经过几次改良之后,浮山军服越来越重视细节,营徽,军士标记,武官标记,分别在领口和前胸,纽扣,布料,都是尽可能的完美。所有的作工,都十分精良,虽然比不得后世的迷彩和工业化的严谨,但纯手工的制作反而更加的突出了细节……总之,穿着之后,十分的漂亮,充满着男人的阳刚之气和军人的威武气质。
所有的浮山武官也渐渐脱不下这身军服,就算是张世福这样的指挥佥事,平时也不穿大明的武官袍服……在美学上,这些武官袍服和新军服差的太远了。
只有张守仁是还没有每天穿着新军服,在营中,他穿作训服,有时巡察训话,他穿军常服。但只要一出营门,他就会换上二品武官的大红袍服,胸前是狮子补子,腰缠玉带,系着标明他武职身份的银牌。
这样做法,当然是为了在大范围内保持官威体制,免得被人抓着小毛病来说事,不值当。
此时细雨朦朦,张守仁也没有穿油衣,整个浮山,甚至是整个莱州地区,够资格穿二品武官袍服的也就他一个了,所以隔着很远,也是被人认了出来。
听声音辩认不出,张守仁带住马,在一处小树林和河水中间的夹堤上带住了马,马咴咴的叫着,前蹄刨开一块被雨浸透了的泥土,一股子特有的泥土和青草混合的味道飘浮上来,再加上雨水湿透了的树木的味道,河水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整个氛围,令得张守仁十分享受,原本有点头晕脑涨和疲惫的他,立刻就是精神百倍。
打从集训到现在,张守仁不要说回家休息调整了,根本就是吃住都是在各队或是各哨之间的,有好几次,直接就在下头各伍里头游走,士兵吃啥他吃啥,士兵怎么睡他就怎么睡。
这边的田地是军田和民田杂处,千把亩无水的旱田,要一直走三里多路,才有一条胶河的分流小河,近水的田都不算好,所以没有大军头来抢,也没有大士绅来兼并。
张守仁把所有田主都雇佣了,从秋天起到明年收成之前,按月领银子。每户人家是一个月一两银子,到明年收成时,张守仁和田主一人一半的收成。
花银子雇人种自己的田,这话说出来是要笑掉人的大牙,这事刚搞的时候,全浮山最敬服张守仁的人,也是说大人可能是因为粮食不够,急昏了头。
后来才知道,不仅是种田,还有不少杂活,这才慢慢把风声平息下来。
就算这样,人也是说不值当。这里的田主都是几亩地最多十来亩地的小田主,到收成时最多能分张守仁几百斤粮,但每户人家最少拿走他六两银子。
一石麦子四钱左右的均价,六两银子就够买十几石麦子了,怎么算,都是亏本生意。
但张守仁是自有打算,买田的事他已经在进行,但这事不是说办好就能办好的,山东人口密度还算是比较大的,能开垦的土地基本上也是开恳了。
要买田,还要大片的庄田,这就得看巧不巧的正遇上人转手,否则就只有等。
而且,莱州一府肯定买不到多少了,要往青州和济南一带去买了。
等买到大量庄田,到时候他会募集一些流民来屯田,要省不少银子,现在这样子,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李老掌柜,是你老在这?”
从夹堤一边下去,就是田地,现在是秋播已经结束的时候,麦种都下了地,麦苗都没露头,还得过一阵子,麦子才出苗,然后到明年五月左右,才是收获的时候。<>
这些地,十之**是种的麦子,也有小部份是种的高梁,小米,黍,都是一些传统作物,北方刚刚兴起,已经有人种值的玉米和番薯等外来物种,山东这边还没有人种值。
老百姓一般在这种事上是保守的,很多外来物种在证明它的产量之前,百姓是不会贸然种值,除非是原本就种不出什么的边角料地,种点试验看看。
不幸的是,现在这些外来物种还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价值,玉米虽然耐旱,但现在平均亩产不到百斤,甚至只有四五十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