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调整编制(2 / 2)
在此次会战之后.抗联全部停止了一切的日制轻武器弹药的生产和制造.所有的武器弹药生产.转向关内部队急需的七点九二子弹.以及抗联自身使用的七点六二毫米弹药的生产.同时加强了六零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的生产.
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的苦心经营之下.到抗战结束之前整个东北根据地.已经形成了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特种钢材、重型机器制造.佳木斯军工产业、汽车产业.哈尔滨的飞机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工业.
汤原的钢铁工业基地.已经改名为大庆的萨尔图石油开采和炼化基地.牡丹江的动力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珠河至延寿的化工产业等一系列大型工业基地.以及鸡西、七台河两个特大型煤矿扩建与开采.多宝山铜矿的扩建与开采.
尽管这些工业系统.相当一部分还是军工产业为主.以及因为根据地的面积所限.产品的还是满足战争需要为主.而且因为技术力量眼下还相当的不足.所有的工厂规模都只能算是中等.
但是到四四年底除了部分工业产品规模还不如南满.以及缺乏一些轻工业之外.整个东北根据地内的工业制造能力.与当初整个北满只有少数的轻工业.以及采矿和伐木等一些工业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很多工业产品.还只能解决有无的问題.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暂时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但是整个北满重工业基地已经基本成型.工业制成品的产量.远远超过整个关内国统区的几倍.
军工产业的蓬勃快速发展.让杨震手中的底牌数量多了很多.至少扩编的部队.不用为轻武器的不足而头疼.但相对武器装备來说.杨震最头疼不是武器上的问題.而是兵员补充的问題.
工业发展越迅速.人力缺乏的局面就越严重.在还要保留农村足够从事农业人口.以及部队大量扩编的情况之下.更是感觉人口的数量不足.这次战后补充加扩编.部队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万人.
除了野战部队.铁道、工程等部队.也到了不扩编不行的地步.在需要抢修新京周边铁路线.以及抓紧时间建设集通铁路的情况之下.铁道兵纵队此次一次性就扩编两个师七个团的兵力.再加上还要选派人员去苏联以战带训学习海军.所需的兵员数量就更多.
而且通过此战.杨震也发现了自己部队师一级的部队.编制有些过于庞大和笨重.重武器过多.也限制了部队在复杂地形之下的机动能力.中国不是西欧公路建设本就落后.而且几乎全部为土路的公路质量也相差很远.
重装师的数量过多.严重的限制了部队的在复杂地域的作战能力.所以在与郭炳勋和各个军兵种负责人几经研究之后.杨震下了决心调整部队的编制.尤其是师一级的火力编制.同时对装甲、航空等军兵种的编制.也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此次编制调整.除了正式组建纵队一级的合成指挥部之外.主要是对师一级的编制和武器配备.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手术.减少了重装师的编制.将大部分的师一级编制调整为轻装师.
全军所属部队之中.只保留十八个原來建制的师作为重装师使用.但将其中的山炮营.改为一个德制一零五榴弹炮营.师属炮兵装备两个一二二榴弹炮营.一个七十六毫米加农炮营.一个一零七火箭炮营.也就是师属炮兵团改为四营制.
其余的部队将野山炮从三个营.削减为两个营.改为七十五毫米山炮一个营.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一个营.一个一零七火箭炮营.增编了两个一百二十毫米重迫击炮连.同时增加了骡马的编制.除了师属汽车连之外.全师改为骡马编制.
团一级火力配置不变.团以下建制部队.营属十二毫米机枪数量增加一挺.新研发的四十毫米榴弹发射枪.每个步兵连增加三个.其余的火力配备标准则不变.而且团以下建制部队.都增编了骡马的编制数量.
对于装甲部队的调整.根据眼下的形势发展.除了保留两个装甲师之外.在今后暂时不再组建新的装甲师一级建制.而是以轻便一些的装甲旅.作为装甲部队的主要编制.并增编了一批独立坦克团.
装甲旅除了旅部下辖装甲车连和轻型坦克连各一个之外.下属部队编成下辖两个坦克营.外加一个两个营制的轻装步兵团.配备炮兵营、高炮营和工兵营各一个.并增加了各个装甲部队之中.技术兵种的编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