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做好伤亡十几万的准备(1 / 2)
杨震迟疑了一下后道:“同时以国内的政治局势來说.如果侵华日军调动所有的兵力北上与我决战.我很难想象重庆方面会主动发起全线反击.牵制并分散华中的日军兵力.尤其是十一军这个日军在关内的最大野战集群.”
“而且就算我们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其发起反击配合我们作战.以重庆目前缺少重装备.除了几个精锐军之外.大部分部队同样缺枪少弹的整体态势來说.只要日军固守几个战略要点.其恐怕能其到的作用有限.”
“这几年的抗战下來.他们也同样拖得筋疲力尽.再加上死打硬拼的战术.使得重装备损耗余烬.大部分部队的攻坚能力.已经是丧失殆尽.依靠地形防御作战.还尚有战术反击的能力.但是大规模的全线反攻作战.我真的很不持乐观的态度.”
“在东北战场抗联还要至少留守百分之五十的兵力.固守东北根据地.防备现在基本上已经恢复元气的关东军.那么我们能投入到华北的兵力.最多也就是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技术装备倒是可以多投入一部分.但是后勤补给的问題.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題.”
“这些兵力即便加上山东、晋察冀以及晋冀鲁豫几大区的力量.恐怕也难以与整个侵华日军主力作战.华北方面军生存受到威胁.日军大本营与侵华日军总部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一个日本华北方面军不足为重.但是我们必须要重视日军后续投入的兵力问題.”
“更何况.即便是关内各个根据地.也无法投入全部的兵力参战.作为陕甘宁边区屏障的晋绥军区.是一兵一卒也无法抽调.其余的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还要留下部队留守各个根据地内部.也就是说各个根据地能抽调一半的兵力也就是极限了.”
“这样.按照双方的兵力对比.我们还处于很大的劣势.而且我们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役.日军势必会增援新的兵力.甚至日军很有可能会从东南亚、太平洋战场上.抽调兵力回援.日军有可持续的作战能力.但是我军目前还经受不起太大的消耗.”
“尤其是关内各个根据地.目前还沒有能力承担这种大战带來的巨大消耗.粮食、弹药、被服、伤病员的安置与救护.都是无法承担的.一场大战下來.华北的几个根据地打破产了都是好听的.”
“老总.冀中平原不是不能收复.但是关内日军与关东军.一向是相辅相成.互为战略预备队.如果我们向冀中平原发起攻势.那么关东军在战略上肯定会予以配合.这样一來抗联很难抽调出太多的兵力南下.”
“前次会战我们是打了一个鱼死网破.几乎耗尽了鲜血才打成那个样子.虽说完成了总体的战略任务.但是在东北战场.因为投入的兵力不足.而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四平一线最终还是打了一个僵持战.”
“上次会战我们是进攻.利用机械化部队快速突破.节省了大量的步兵.但如果在东北战场转入防御的话.需要的兵力恐怕会更多.老总.可投入的兵力数量.我们必须要周密计算才行.”
“第二如果我们想要收复冀中平原.并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北面的平津必须要收复.否则我们即便全面收复冀中平原也很难站住脚.特别是天津.不拿下天津.我们根本无法切断日军的后续增援路线.津浦线好说.但是海路的日军增援通道却是我们最难搞定的.”
“同时攻坚这么大.又是人口密集聚居区的城市.我们还无必要的经验.同时这两座城市.都是华北历史名城与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无论是那个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我们都将要承受一个巨大的损失.”
“如果中央坚持要收复冀中平原.我们坚决支持.但是我们需要仔细的掂量下一步的作战.究竟该怎么打.战役发起的规模究竟要控制在什么地步.是恢复到四一年之前的态势.还是将冀中这个华北的乌克兰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如果选择第二个方案.那么整个战役的规模就要无限度的扩大.我们必须要做好面对日军后续不断投入兵力的相应准备.同时天津、北平两座城市的攻坚作战.以及控制塘沽、唐山等沿海地带可供日军登陆地区怎么打.我们都要仔细的掂量.”
“这一战.要下血本的可不单单是我们.包括战后的对整个华北的控制问題.都是中央以及华北各个根据地需要详细考虑的.沒有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以及数量充足的第二梯队.这一战就不好打.”
“老总说实话.日军如果从地面上來多少我并不担心.但我最担心的就是日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利用其海军优势.从我背后登陆作战.淞沪会战时期的金山卫之战.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杨震转头看了看墙上挂着的地图.沉默了一下之后道:“收复冀中平原地区.甚至整个黄淮地区.为我军创造一个良好的战略后方基地.这也是我所希望的.这样整个华北最富饶的地区.都在我们的手中.抗联如果全军南下.后勤压力将会大大的减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