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尽可能挑软柿子(1 / 2)
说道这里.老总顿了顿道:“自去年会战结束之后.考虑到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晋察冀军区从各个分区抽调一批精干的县区武装.加上冀察军区直属独立骑兵团.组建铁路公安部队.专门承担铁路线的防护.”
“我看眼下北平周边战场已经落幕.完全可以让这支铁路公安部队.接手铁路沿线的警戒工作.将原有担任护路的两个旅撤下來.再加上从北平抽调的一到两个旅.这样一來.我们可以从北平周边抽调三到五个旅.投入到冀中战场.”
“虽说总兵力不算太多.但五个旅万余人的兵力.对于缓解整个冀中战场.兵力使用上的压力.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就算暂时不能用到主战场之上.但是也可以用到一些次要战场或是辅助战场上.以减轻抗联所承受的压力.”
“这几个旅都是晋察冀军区.在战役发起之前通过升级地方武装新组建的部队.除了部分骨干之外.大部分基本上还未经过大战锻炼.玉不琢不成器.这些部队也该摔打摔打了.不能总留在后方.看着兄弟部队在前面苦战.”
“任何一支部队的成长.都是一战一战打出來的.总是蹲在老窝里面.无论训练再长的时间.也是培养不出來真正战斗力的.只有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部队.我看调他们南下.也历练一下为好.”
对于老总的话.杨震有些哭笑不得.他倒不是不相信兄弟部队.只是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那些真正的老部队.经过大战考验的主力.眼下都在山西战场.正与晋绥、太岳军区配合与第一军鏖战.牵制山西日军无法东出太行山.保障河北战场的侧翼.
从眼下山西日军部分被歼.残存兵力全部龟缩在各大主要城市的战局來看.山西战场还是相当成功的.但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除了部分部队之外.晋察冀与晋冀鲁豫军区主力中的大部分.自身也被牵制在山西战场、.
老部队在山西战场与日军鏖战.这两大战略区剩下的都是新组建的.尚未经过考验的新部队.这几个旅就是晋察冀军区.在战前考虑到主力要倾巢出动.后方不能空虚而组建的二线部队.
除了老部队抽调的部分干部与骨干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去年新编成的地方武装.装备虽说不错.但是缺少实战经验.将新部队投入实战锻炼一下他并不反对.可眼下冀中战场这种异常残酷的战斗.并不太适合磨练新部队.
如果将这几个还沒有经过战斗考验的新编旅.全部投入到冀中作战.不仅是有些揠苗助长了.甚至在关键的时刻.这些缺乏实战经验的新部队.很可能会耽误事情.但老总既然已经说话了.自己不同意又不太好.
在仔细考虑了一下各方面的战局.杨震最终同意了老总的要求.不过在锻炼的方向之上.在慎重的考虑了一下之后.杨震决定将吕公堡一线.眼下已经不足一个大队的六十六旅团残部.移交给南下的晋察冀部队.
杨震选择将吕公堡一线战局.交给老总准备抽调的晋察冀南下部队.还是有一定考虑的.吕公堡眼下所剩的残敌.已经不足一个步兵大队.除了半个重机枪中队的三挺重机枪.以及一门迫击炮之外已经无重火力.
最关键的是残存的日军.困守在吕公堡粮弹两缺.本就不是很强的战斗力.也已经下滑到了谷底.能够存活到眼下.是因为始终沒有增加兵力投入的杜开山.投入的兵力始终不是很充足.
虽说这个六十六旅团与日军正规野战师团相比.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都差了许多.但是毕竟是一个完整的旅团的编制.杜开山拿说是两个团.其实加起來只有一个半团兵力.虽说有坦克的配合.去解决这个六十六旅团.多少还是显得有些实力不足.
倒不是杜开山大意.而是这个六十六旅团让他实在提不起兴趣來.与其一交手.杜开山就发现该旅团无论是攻击意志.还是战斗素养都与以往历次交手的日军不同.不仅装备很差.而且兵员的素质很有问題.
该旅团所属兵员之中.真正的青壮年数量并不多.普遍都集中在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岁左右.而部分兵员的年龄.则明显还未成年.老的老、小的小.很是不成正比.十六七岁的少年兵占了很大一部分.
该旅团原本不多的骨干和精锐.在突破子牙河防线.以及向河间侧翼进攻的时候.在那几个小时的苦战之中.基本上已经损耗余烬.剩下的老弱病残.战斗力与日军精锐相比.几乎是天差地别.
面对这样的日军.实在让见惯了关东军精锐的杜开山.怎么也提不起兴许來.原本按照他的计划.他还是要在增调一个团的.但一交手之后他立马就兴趣缺缺了.只是以现有的兵力层层扒皮.
↑返回顶部↑